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9-28 14:58: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

  在本册前面,已经教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这里只是通过例7一道计算钱数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计算钱数时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题中的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怎样把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按“四舍五入法”处理。接着,让学生试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学生更明确,算出的小数位数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并且能够灵活的处理问题。

  2、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商的近似值。

  2、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数,并且在练习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问题,使知识活学活用。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分以下几部分来进行教学的

  (一)复习铺垫

  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天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作准备,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二)自主尝试

  多媒体出示例题7的情景图学生通过读题列式,尝试计算来初步探究问题

  这里多媒体出示生活情境图,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并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整个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断、推理,由实际生活知识引入到所要学的内容,并在从中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展示交流

  集体交流: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取近似值的方法,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到取近似值的方法以及规律。

  (四)点拨探索

  师生在共同板演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的解决方法。需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还可以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让学生知道:不断学习,就要不断总结。因为总结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归纳、整合知识,让学生明白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

  (五)演练拓展

  反馈练习是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检验的;

  巩固练习是通过一个求商的近似数的表格来进行的,鼓励学生比快,并且介绍好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79—81页的《最大公因数》,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以及其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 《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难点为: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第二方面:教法设想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把“启发诱导”、“情景教学”、“实验操作”、“愉快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力求让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法的指导意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

  依据教材特点、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用游戏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知,同时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8名学生每人都拿着一张数字卡片。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6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左边集合。待全体同学确认了是否正确后,再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2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右边集合。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立即从左边跑到了右边。从而引发矛盾,“你们是16的因数,现在怎么却又跑到12的因数里面了呢?”从而导入课题——“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首先通过铺方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然后,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或者用学具摆一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生们发现,可以用边长1分米的地砖铺地,也可以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地,还可以用边长4分米的地砖铺地。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 4 dm。

  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的表象。

  最后,利用集合圈帮助学生抽象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意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同时也渗透了集合思想。

  对于概念的描述,课程标准虽然只要求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但是在总结、归纳、抽象概念时,应考虑从更广泛的角度上描述。不说两个数而是说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第三个环节是“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学我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学探究。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27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三是先找27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8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如果有个别学生提出可以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一起探讨。如果时间不足,应该对发现这方法的同学特别提出表扬和鼓励,并提议其他学生课后可以根据教材第81页的“你知道吗”小知识了解一下这种方法,下节课再一起探讨。本环节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方法的最优化。

  (四)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巩固练习要体现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

  我首先安排了基础练习,练习十五第1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其次是发展性练习。教材第81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如下规律:

  ①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②1和其它非0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③两个连续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最后是提高练习。教材第83页第7、8题。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练习的设计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意在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第五个环节是“自我评价、大胆质疑”

  本课结束时,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做个评价好吗?

  让学生自主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重构认知,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扫除了障碍。

  第五方面: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少

  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思路图。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1 、 2 、3、6 、9 、18

  27的因数:1 、 3 、 9 、 27

  18的因数:1 、2 、3 、6 、9 、18

  27的因数:1 、3 、9 、27

  第六方面:预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的探索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予以批评指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

  五、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活动探究,认识公因数

  分为五个步骤:

  1、动手操作:在教学公因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因数。首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纸片,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满一个长18厘米、宽12浪漫的的长方形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

  2、想象延伸: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就能铺满大长方形。从而引出公因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因数的概念的过程。

  3、归纳总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样的正方形就能铺满大长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

  4、根据学生的总结我及时板书课题,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

  5、反例教学:让学生说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学总结出:公因数要同时是两个数的因数。

  为了及时巩固,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因数,填写在书上。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使知识不在枯燥无味。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数: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以致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学生可能说三种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数,从12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2的因数,三是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相同的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明确集合图中省略号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设计关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判断题,进一步让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做到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接着让学生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然后分别完成课本自主练习2、3题。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是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运用实践机会。)

  四、全课小结、过程回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你掌握的方法。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所教学的主要内容写在黑板的中间位置,这样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再看板书时,使学生能够连贯的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做到一目了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西师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轴对称图形》。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一定的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美。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彩色纸,几何图片,剪刀,尺子等是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

  我先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折纸游戏,我用彩色纸折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简单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折的方法。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轴对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出对称图形,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蝴蝶、蜻蜓,奖杯、枫叶等图片。首先让学生找出里面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想想,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并能感悟和理解“对折”、“完全重合”、“折痕”等关键词,有的学生归纳得出:这些图形都要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图形的两侧叠起来是完全一样的。而我,则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概念,都要沿着直线对折,[板书] 两侧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而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画)就是对称轴(写)。 通过对称和非对称的直观比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我的适时引导。把美术图形和数学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手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画一画,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它们的对称轴,而我,则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重点指导容易判断错误的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折,你发现了什么,圆的对称轴,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多试几次,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个环节 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我安排的直观判断题把一些学生明天大量运用的字母,数字。汉子写在卡片上,只让学生观察,判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学生判断后我又引导学生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功效。

  接着,我又让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创造性地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先让学生独立创造一个从正面看身体的左右两侧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摆出了各种呈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而后,我又大胆建议让两位同学或三位同学共同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并鼓励其他同学做个小裁裁判,大胆的提出质疑。这样做,即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大胆质疑的品质。

  最后,我开展了一个小小设计家的活动,我先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各种建筑,天安门城楼、清真寺的门楼,汕头海湾大桥的门楼等等 , 通过信息网络,美术鉴赏和数学教学的3科整合,教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然后,又利用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新校门的设计,做到学以致用!

  练习的设计,从加深认识到体验创造再到拓展参与,逐层加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增加了学生应用实践的机会。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例题,另一部分是做一做及练习。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有关分数单位的复习题,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做好准备,然后通过三个例题来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例1是加法应用题,例2是减法应用题,例3是着重为说明计算结果而编排的。

  做一做及练习中的1、2题是分别练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第3题进行混合练习,主要是强化计算结果的,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题目要求先计算再根据要求填方框,以加深学生对约分的认识。第4题是应用题,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兴趣小组为内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教学目标

  (一)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正确的进行计算;

  (二)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索,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作如下的初步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用“吃蛋糕”这个现实情景引入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过生日分吃蛋糕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力求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题尽量让学生说,一些例子让学生举,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实现转变,做一回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逐步深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过生日时高兴么?那你们过生日时是怎么过的?

  (生回答)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红的生日,大家看爸妈为他准备了什么礼物?

  (课件出示蛋糕图及吃法)

  师:他们是怎么吃的呢?

  (生读:一块大蛋糕,首先妈妈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小红吃了3块,爸爸吃了一块,妈妈吃了1块。)

  (课件出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的示意图)

  设计理念:用现实情景引入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来。

  师提问:1/8表示什么?3/8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生回答)

  师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2、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3、一家三口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4、小红比爸爸多吃了多少个蛋糕?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这些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按自己的意见探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中解决一些困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放手探索,自主交流。

  学生自己解答以上问题,做完后小组交流。

  三、收集信息,总结规律

  1、学生代表性作业展示:

  (1)求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蛋糕,你是怎样列式的?(3/8+1/8)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引出:整数加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同样适用,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你能讲一讲你的计算算理吗?

  (2)幻灯展示学生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说一说你为什么那样计算。如:为什么18+1/8=2/8=1/4?(强调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2、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从图上我们知道了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4/8个蛋糕,假设我告诉你们爸爸吃了1/8个蛋糕,如何求小红吃了多少个蛋糕?(学生分析,从而得出整数减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减法同样使用及4/8—1/8=3/8算理)

  你能根据刚才做的题概括出计算方法么?(引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从学生总结的规律中来发现学生思维的漏洞,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3、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反馈练习

  1、课本105页和106页的“做一做”。

  2、解决问题

  小丽计划一天练习30个毛笔字,实际上午完成了计划的7/15,下午完成了计划的11/15,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说课标: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应依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

  依据《新课标》理念,义务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针对“空间与图形”,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说建议:

  依据课标和教材的教学建议,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以观察发现,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82-83页内容。

  《点阵中的规律》属于尝试与猜测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看起来似乎对学生很陌生,与其他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探究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进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与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图形,认识“点阵”,了解点阵的基本知识。

  (2)能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教法学法:

  教法安排:本节课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式,给予更多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最后归纳出点阵中的规律。

  学法安排:将自主学习与老师引导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的引导,寻求规律,尝试发现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方队录像,通过震撼、整齐的击缶方队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出示击缶方阵图,随即告诉学生:如果我们将每一个队员看做成一个点,就形成了点子图,这样一个点子图,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们就给它取名叫“点阵”,而且在这些点阵中还隐藏着许多的规律,这样一来不仅把方队(方阵)变成点阵,而且自然地引出了新课,还让学生感到点阵并不神秘,点阵就在我们生活中。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出示一组点阵图,让同学们自己先观察这个点阵图,根据图形特征来思考第五幅图该怎么画(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从中探索规律,然后汇报,由我引导出最终的结果:第几个点阵就是几×几,如果用n来代替点阵图的序数,那么可以将规律表示为n×n。

  刚才用的是从点阵图的外形特征出发,发现并找到解决外形点阵中点的特点的方法,如果现在我们换个角度,还能不能找出点阵的规律呢?引导学生“斜着看”。引导学生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点阵中所有点的数目,并依此写出后几个点阵图点数的数学表达式,总结规律:第几个点阵就从1连续加到几,再反过来加回到1。

  做到这还不够,继续引导学生再换个角度,看有没有新发现?随即引导学生“拐弯看”,让学生根据折线划分后的点阵图自己探究规律并用数学表达式总结规律。即:第几个点阵图就是从1开始加连续的几个奇数。第n个就是要从1加到2n-1(在这可能学生对2n-1很难概括出来,须适时引导)

  第三环节: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试一试(第一题):在本道题的规律发现中,要让学生自己感觉图形的特点,并结合1×2的含义完成练习,完成练习后让学生再思考为什么你写出这样的算式。再让学生思考这组点阵图的规律,规律总结为:第n个点阵图中的点阵数目是n×(n+1)。

  试一试(第二题),本道题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评讲,为什么可以得到15的结果,学生汇报后,总结一下,第n个点阵图的点阵数目是1+2+3+…+n。

  第四环节: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让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1、点阵中的规律可以从点阵的形状入手;2、从不同的观察点,用不同的划分的方法也可以发现点阵的规律;3、点阵的规律用算式来表达更加的方便。

  最后,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了拓展应用,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点阵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以古希腊数学家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本堂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72~73页看课外书时间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流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前,学生分别认识了分数与小数,也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与小数的大小,而本课的内容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挑战性和学习兴趣,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处理,由主情景图改为动物爬行比赛。由多媒体出示了动物爬行比赛的画面,爬行结束裁判出示成绩,成绩呈现的方式一个是用分数,一个则是用小数,然后请学生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少一些?谁就赢。本节课看似内容简单但是牵涉到的知识面非常广,也非常多。分数小数互化是本教材将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方法渗透在其中。一般地说,分数化为小数是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用分子除以分母;而小数化为分数则是先把小数化为十进分数,然后再进行通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结合情景让学生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学习分数小数互化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交流的意识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设计这节课的主导思想是创设多种情境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我的主要教学策略有:

  1、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展示,情景贯穿课的始终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分数化小数,小数化分数的方法,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3、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板书、投影相结合的方式来教授新知。

  三、说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还建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根据该部分知识的具体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点,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3—4分钟)

  2、主动探索,解决问题。(20—24分钟)

  3、多样练习,巩固理解。(7—9分钟)

  4、总结应用,拓展延伸。(3—4分钟)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我先用课件动画展示“动物爬行比赛”中蚯蚓与蜗牛爬行的场景,裁判员出示成绩1/4时和0。4时,老虎大王犯难,不知道怎么办,希望同学们帮帮忙,帮国王宣布一下谁赢了这场比赛。顺势提出国王为什么犯难,原来出现来分数和小数,无法比较,然后通过猜想同桌互相交流估计出谁赢得了比赛。(此时进行板书)

  我的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情景,通过声音与图像想结合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通过猜想设置认知冲突在结果不统一的情况下体会到要精确比较的重要性,为以下进行新课教学打下伏笔。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中,我是这样来引入这个环节的教学的:“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猜想,可比赛需要一个精确的时间证明,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谁用的时间少谁赢得了这场比赛呢”国王希望你们能够开动脑筋,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看谁的方法多而又准确。到时候将会被邀请为特邀嘉宾,宣布比赛成绩。(学生交流研究探讨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我的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适时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抓住契机,适时点拨使学生在正确的思维指向下顺利解决问题。

  1、在反馈情况时学生出现的方法一般有4种,(分数化小数,小数化分数,画图‘把小时化成分来比较)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的调整教学。我这里按我刚才说的顺序进行教学。当学生提到分数化小数时,教师顺势质疑学生如何化,你们小组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说的时教师应该和其余学生一起认真倾听并教师适时的点拨,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就是分子除以分母。在分子除以分母的关系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复习四年级下册《小数除法》这一内容,特别强调不够除添零的方法。因为在以前教学的时候出现忘记添零的情况,学完这一知识我设计了一些相应练习也就是教材试一试第2题的内容。我是这样引入的,国王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相信你们肯定掌握得非常好就把一部分用分数纪录的成绩拿出来,同学们想挑战吗?学生欣然接受挑战教师巡视并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对除不尽的分数保留两位小数)板书分子除以分母

  通过学习让学生马上进行练习,既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到新知识就能运用于生活。

  2、用以上的教学方法同样教学小数化分数,这里有个知识点教师在课堂得着重引导学生,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可以利用小数的意义(我们以前学过0.1就是1/10,那么0.4就是4个1/10也就是4/10)通过0.04,0.004练习探索慢慢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就是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得出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化成最简分数,这里得出的结果需要通过通分才能比较。同时练习教材试一试第1题的内容

  3、当学生提到用小时化分、和画图的方法时,教师可表扬学生能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用多媒体展示这两种方法,既明了又简便。

  4、学生比较出来以后全班同学一起宣布谁获得了这场比赛。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把教材上的多种练习情景化来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如我把题目展示在多媒体上,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同时说“动物国王看大家学得这么好,能力都这么强,又帮了他这么大的忙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想不想要?但是这些礼物可是要靠你们的本事才能拿到的。做完一道题礼物就会出现了。有些可能会有陷阱的,要注意咯!

  1、第一题:分数化小数。学生说对后,动画展示声音:“太棒了!送你一

  座城堡!”我给那位学生一个城堡的贴纸。

  2、第二题:小数化分数。学生做对后,多媒体呈现:恭喜你了,你被选为动物王国的特邀贵宾了,并放鞭炮。

  3、第三题:游戏你说我答,主要出现常见的小数与分数,学生答错时,课件展示:一个小孩掉入陷阱,并说:“对不起,你被迫出局了。”做对的学生就当动物王国的决策师。并有鼓掌的声音。

  4、第四题:比较大小,找朋友出示教材72页第4、5题。学生做对时,课件呈现声音:“恭喜你,你当选为动物王国的丞相了。”同时播放防烟花的场面。

  我的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基本练习,又有变式练习,手脑结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开放的练习游戏化,积极调动起学生的情绪,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和展示的机会,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应用,拓宽延伸”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从动物王国的爬行比赛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完成板书)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分数,我们想进军分数、小数王国,它们也同样这么想,而且它们也已经到我们身边了。比如:我们班的1/4的同学喜欢看足球,豚鼠刚出生时约0。15千克你能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分数小数表示的信息?与同桌说一说。

  我的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及时总结回顾,察看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并升华学生的表象认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节课因为有了课件的应用,也为了板书的简洁直观,所以基本上我的板书很少。具体设计如下:

  分数小数(相互转化)

  1/4小时=1÷4=2/5,0.4小时=4/10=2/5

  用分子去除以分母小数转化成分数则是先把小数化为十进分数,再进行处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师:我们今天要来研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可是自然数那么多,我们能一个一个研究吗?

  生:不能。那样的话永远也研究不了,自然数太多了,是无限的。

  师:那怎么办呢?

  (同桌讨论)

  生:我们可以先研究小范围里面的数。再推广。

  师:他的想法真棒!那我们就先确定一个比较小的范围1-100,看看这100个数里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1-100中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那么在所有的自然数中,是不是5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呢?

  生:(凌乱地回答)是!

  师:肯定吗?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证明这个猜测对不对,我们还要进一步验证。那如何验证呢?有那么多自然数啊?

  (同桌讨论)

  生:可以找一个数看一看。

  师:找怎样的数呢?怎么看一看呢?谁能说得更明白呢?

  生:就是找一个末尾是0或者5的数,然后除以5看看,能不能除得尽。

  师:哦,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数,那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也适合。

  如果找得到这样的数,那就是有了反例,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不适合。

  (学生在本子上举例)

  ……

  师:我们举了大量的例子,没有找到反例。那现在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了呢?

  生: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在怎样的范围内呢?

  生:在自然数中,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那这个数一定是5的倍数。

  师:当然,我们研究的是不是0的自然数。

  ……(练习)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了。那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呢?

  (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并启发)

  生1:我们先确定了一个范围。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不确定范围的话,数太多了,不可能研究得完。

  生2:我们找到了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特征后,就把范围扩大到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进行了猜想。

  生3:猜想后,我们又进行了验证。

  师: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验证的呢?

  生4:举例。看看有没有反例。

  师:说得真好,最后我们才得出了结论——在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中,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5或0。然后运用这些结论能快速判断。

  师:谁能完整地把这个研究过程说一说呢?(同桌说——全班说)

  ……

  师:那2个倍数特征我们怎么研究呢?

  生:也是先确定范围,寻找一定范围内的2的倍数特征。然后扩大范围,举例,寻找反例,最后得出结论。

  师:那我们就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四人一小组开始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相关文章:

1.【实用】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2.幼儿园说课稿数学范文锦集7篇

3.幼儿园说课稿大班数学范文锦集7篇

4.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5.精选数学周记范文锦集10篇

6.精选幼儿园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7.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8.【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