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10-12 13:18: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作业一个尝试,下面我就这节课做简要说明。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及特点,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感受自然展开,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材来自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的材料,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准备,资料的准备。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美学教科书,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优秀的文学画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意义重大。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与同学实现了合作。在这种教材的指导下,听说读写,尤其是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从教法看,本节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动手收集材料:优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让学生一饱眼福;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表达情感;让学生大胆想像、联想,丰富自己。从材料搜集、整理到成果展现,学生经过许多酸甜苦辣,但每一种滋味都是宝贵的。

  2、注重创设情境。在钢筋水泥房里感受大自然,不免有些遗憾。但大量自然风光图景弥补了不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

  3、把听说读写特别是口语表达融汇课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注重全部学生能力的提高。

  从学法上看,本节课力求使学生巩固一些学习要求,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

  1、动手、动脑习惯。这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课前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解说词,让学生养成好思考好动手的习惯。

  2、敢于表现,显示风度。在对学生口语交际评价中一直提到“现场风度”,因为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素质,不可忽视的能力。在不断练习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

  3、协作精神。本节课涉及小组活动,要求他们团体合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金色花》是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文是首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主要写一个淘气孩子用调皮的方式回报母爱,借助“金色花”这个意象表达情感。情节简单、语言活泼、心理描写细腻、充满诗情,很适合朗读。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能力和朗诵能力的好材料。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初一学生心理及语文素养和本单元整体目标,按照新课标中“知、能、情”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了解散文诗,掌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积累生字词。

  能力:培养诵读和比较阅读能力,由浅入深逐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理解情感的多种表达方式,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感悟母子亲情,学会感恩。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心理和语文水平,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借物抒情的手法和有感情的朗诵;教学难点——理解亲情的多种表达方式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心理。

  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同时基于学生初步接触散文诗这种新文体,我采用问题引路法、比较归纳法、点拨法进行教学,以突破重点和难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是传统教育方法中的精华,把无声的文字还原为有声的材料更能拉近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所以我还采用诵读法教学,先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录音,然后亲自反复诵读,在优美轻松的氛围里,更好地理解内容,感悟亲情。

  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而学习方法必须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而得到,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本课教学目标任务,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联想法、模仿法进行学习,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并能学以致用,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我按下面七个环节实施:

  一、导入:听音乐,看图片,说感受,导入新课。

  这几幅图片形象地表现出一个共同的主题——亲情无价,感恩母爱。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容易带动心里的联想和感动,能让学生迅速进入有关亲情的体验中。

  二、听读课文,感受诗情: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感情基调的初级阶段。优美的配乐朗诵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让他们轻松进入学习阶段。这是遵循快乐学习的原则。

  三、练习诵读,领悟诗情:

  这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让学生亲近文本。反复诵读,培养朗读感悟能力,突出教学重点。然后,做字词练习以巩固基础知识。体现语文的知识性、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 探讨问题:

  依据课文内容提出3个问题((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还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引导学生精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中人物内心情感和表达亲情的方式,解决教学难点。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勾画圈点筛选信息,合作探究解决疑难。教师则巡视点拨,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见课件)。

  五、悟读课文,领悟意象:

  这是激发学生调动以往经验体会,综合注释等资料,将阅读由感性推向理性的过渡,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理解意象,进而在写作中学会选择意象。这样,遵循了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等教学规律。

  六、联想比较, 总结课文:

  这一步主要运用联系法、比较阅读法和讲授法,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巩固诗文中意象的运用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借物抒情。

  七、小小比赛 人人参与:

  进行个别朗诵比赛和仿写诗句的练习。

  教学评价:

  这堂课我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训练了学生的朗诵能力、阅读能力、探究和表达能力。同时给学生一个亲情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受能力和感恩意识,进而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健全人格的青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学理念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以学会朗读诗歌为发散点,以情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说教材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意象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多少年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默诵。

  2、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现代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目的:学习朗诵方法,培养爱国情感)

  2、理解诗歌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的象征意义。

  (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3、体味诗歌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时数:

  1课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2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朗读、听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讨论法:在交流、探究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也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合作精神得到了深化;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电视剧《烈火金刚》,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人痛恨不已。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些音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形象感受诗人特殊的写作背景。)

  2、作者及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3、听老师范读,初步感知诗歌

  诗人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这个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

  4、有感情的朗读

  首先讲解朗读近体诗的要点,然后用课件表现本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让学生现学现用,增强记忆。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然后,听范读,对照自己比较两者,并找到自己朗读诗歌上的不足。最后,全班集体朗诵。

  5、意象赏析:分小组讨论诗歌的所选取的意象,结合时代背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方位互动交流的能力。

  6、语言赏析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7、课外拓展,让学生阅读艾青的《北方》(节选)能说出意象及象征意义,做简单的赏读。

  8、能力迁移通过仿写,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七、说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能够直观明了的再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祖国大地

  暴风雨日寇侵略

  河流、风民族反抗

  黎明美好未来

  小结: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首次接触现代诗歌,把握这首诗歌的内容会有难度,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为学生以后学习现代诗歌起一个示范引导作用。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这篇课文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实现新课改理念的开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要内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达到理想境界,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注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在朗读中品味,感受诗歌的内涵。

  2.注重理解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结合自身实际了解作者的思想。

  3.把握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敢于拼搏,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我们登鸡冠山的情形提问:当我们站在山顶,都看到了什么景象,那时那地你有何感想?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教学生学会预习,掌握常用字的书写。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学生自由读课文,与小组合作朗读,探究。

  学生朗读感悟,老师指导朗读。

  五、研读赏析: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品味揣摩语言,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谓知彼,首要的就是了解教材和学生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书写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小学教材中接触的现代诗歌较少)(为以后的诗歌学习打好基础、做好衔接)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吸收能力有限,简单介绍诗歌常识即可)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教学过程要明确实习课标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体会诗的情、理、意等,这加深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再加上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心理上会有紧张感和胆怯感,这会影响教学效果好在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及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及诗歌常识

  能力目标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发挥理想、想象能力,整体把握感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德育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难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朗读法

  2、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参考教学重、难点,我将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激情揭题(此环节4分钟).,

  步骤1:由“梦”说起,老师有感情的说:“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我们会编织美丽的梦想,你们童年时都有过哪些梦想呢?今天能告诉我吗?”

  步骤2: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此环节的目的是激活课堂,使学生进入自主角色) 步骤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展示图片(有一位诗人叫王家新,他从小生活在大山里 作者儿时的梦是什么呢?)

  出示课件,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积累词语,了解诗歌理论(此环节7分钟)

  展示课件,朗读生词,点评(此环节是为落实知识目标)

  简单介绍诗歌相关理论

  (三)整体感知,品读感悟(此环节15分钟)

  步骤1、欣赏品读诗歌第一节,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①指名朗读诗歌的第一节学生评议,开展比较读,比赛读的活动(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准确把握诗歌第一节的感情基调)

  ②教师发问:朗读诗歌第一节,你读到了什么,有何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习品读诗歌.

  ③播放课件,听读课文,体会意境(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

  步骤2、欣赏品读第二节

  ①老师范读,学生仿读,生生评议;(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②学生配乐朗读;

  ③老师发问,你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④教师点拨,学生评议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以读促读,以读悟情,在读中比较,在读中品味,并领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意识,同时尊重学生的探究成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合作探究,研读诗歌(此环节12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通过读、听发现两节诗中“山”与“海”有什么不同含义吗?

  (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习象征的手法,体会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从而把握诗歌主题,感受作者的信念并陶冶情操)

  2、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品味揣摩诗歌的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讨论 (此环节的意图是为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促进学生体会主题)

  (五)课堂小结,(此环节4分钟)

  配乐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闭眼体会意境,结束本课学习。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六)写作训练(作业布置)(此环节3分钟)

  1、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给学生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让学生结合本文的象征写法,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重重困难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象征手法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竹影》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是篇涉及到绘画艺术的自读课文,文中叙述是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借着月光画竹影,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也可了解在丰子恺眼里“儿童是天下最真的人”是尘世中最真实、纯然的生灵,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二)说教材的特点

  其一,文中涉及到游戏的话题,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其二,文章涉及到的绘画艺术能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而本文的切入点在品析喜爱本文的基础上,将其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从中国水墨画与西洋画对比中找寻中国艺术文化的些许特质。

  确立“情感和态度”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确立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充满童趣的生动描写(重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活动中的艺术的美(重点)。

  3.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些许认识。(难点)。

  (四)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讨论—欣赏—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注重文本阅读,个性阅读”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达。)

  2.说学法:

  整体阅读、个体阅读。

  三说教学过程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走近作者,走进课文(展示你的搜集成果):你能介绍一下“丰子恺”吗?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名仁,又名婴行。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文学史上也有很大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子恺漫画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可见,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在丰子恺心里,儿童自由纯洁、充满想象力,远胜过险恶虚伪,没有活力的成人,希望用画笔唤回人们的童心。可见丰子恺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而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进《竹影》,走近丰子恺。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展示你的自学成果):

  1.自由诵读课文,自主学习,积累生字词(新课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初读课文,合作学习熟悉文本,设置问题。理解与本文中心、写作特点紧密相关的问题,讨论释疑。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体现问题教学法』

  初读: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请提示一下。

  这些字词你都会读会写吗?

  惬意qiè参差不齐cēncī撇piě蘸zhàn口头禅chán乘凉chénɡ千乘之国(shènɡ)

  (古代指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参加(cān)人参(shēn)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看——画——评——听——悟

  (3)你怎样看待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美的姿态)

  (活的神气)

  游戏创新“美”艺术

  其实,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4)如何理解文中语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细看以下图片,而后作答)

  丰了恺——脚踏车、取苹果吴昌硕——《墨竹图》管道升——《烟雨业竹图》罗中立——《父亲》

  赵子昂——《浴马图卷》

  “照相”是对事物真实的反应,

  “符号”是抽象地指称事物。

  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

  西洋画则重写实,重形似。

  思考: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野花编花环……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该单元以杰出人物为题材。是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又是自读课文。作者抓住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并穿插了议论和抒情,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行动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4学习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三)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已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章类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初步具备了获取、筛选、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对描写某一人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描写几位人物的写作手法,同时,使其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法设想:

  (一)教学方法:以阅读法和发现法为主,以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为辅。

  (二)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

  五、学法:

  指导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直接导入。

  (二)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以及依次出场的人物。

  3、出场的标志性词语。

  4、简要概括故事大意。此四题意在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认识,理清思路。(需时5分钟)

  (三)合作探究。

  1、展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找找图上共有几个人,课文中又写了几个人,学生就会发现插图上多了一个人,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多出来的那位就是作者莫泊桑的结论。(需时1分钟)

  2、让学生猜测插图上剩下来的四位分别是谁,要求从课文中找到判断的依据,用不同的标记圈点出来。意在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感知课文。(需时9分钟)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猜测及判断依据。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使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积极探索,互帮互助。(需时5分钟)

  4、全班交流、讨论并确定结论及判断依据。(需时5分钟)

  5、分别展示四人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在了解他们的同时可以对照图片和插图,加深印象。

  6、让学生根据讨论确定的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中来概括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意在使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在记叙、描写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议论和抒情。(需时5分钟)

  (四)拓展延伸。

  1、以班上的某个同学为对象,学习文中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抒情或议论,写100字左右的片段。(需时10分钟)

  2、挑选几个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让其余学生来猜猜他(她)是谁,检验学生的学习收获。(需时5分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诗歌《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述了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中,十几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故事,从中悟出凡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们将《河中石兽》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通过反复朗读文章及复述故事,知晓文章大意的能力。

  (3)学习本篇文章通过故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通过前置任务学习单完成文言词汇及文学常识的积累。

  (2)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教师讲解完成疑难词汇及句子的疏通,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3)通过复述故事,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从而把握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积累文言实词,培养文言语感。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2)学习本文通过故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阐述的道理。

  三、说教法

  1.本节课教法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四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四、说学法

  本节课学法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复述法。

  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而复述故事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说教学流程

  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大家一定还记得《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吧,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时他的剑从船里掉到了水中,他没有马上去捞剑,而是立即在船边上做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了,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自然是找不到剑了。几千年过去了,他的宝剑也成了文物,如果今天让你来帮他寻找宝剑,当你从他掉落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的时候,你是在原地找呢?还是顺流找下去,逆流而上行不行呢?你能帮他找到吗?

  也许你能从今天我们学习的《河中石兽》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

  (二)解决预习疑难,疏通文意

  1.解决字词

  (1)小组交流(每位同学指出自己标出的生字,会的同学帮助解决,组内都不会的记在积累本上。组长分配生字,同学们分头查阅,用最短的时间互助解决。)

  (2)小组交流仍然不懂的,老师解答讲解。

  2.解决难句方法同上。

  (三)预习检测,文言积累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读准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欤(yú)

  3.读懂难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检查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句中停顿。

  (四)以寺僧的口吻复述故事,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2.实用的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3.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4.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

5.【实用】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6.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7.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锦集5篇

8.实用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