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课稿

时间:2024-01-30 08:21: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咬文嚼字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咬文嚼字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咬文嚼字说课稿

咬文嚼字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

  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作者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咬文嚼字说课稿2

  咬文嚼字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咬文嚼字说课稿3

  高二《咬文嚼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作者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咬文嚼字说课稿4

  一、教材说明: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凭其深厚的人文素养、严谨求实的学者风范和纤细的文字敏感,选用一些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比较分析,得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论断,将在阅读与写作中对文字应有严谨求实的精神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二、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能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对美的追求很强烈,喜欢朗读和识记妙词佳句。

  3、学生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但是容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生写作水平偏低,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薄弱。

  三、教法分析

  《咬文嚼字》是文艺评论,学生较少接触到这一类型的文章。另外,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比较“文人话”,用了一些专业术语,可能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所以,要打破常规,不从议论文写作角度讲,而是选取典型事例,在讨论分析中证明论点。从文字推敲角度学本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

  1、速读课文,概述主要内容。

  2、找出文中列举的实例,理清思路。

  3、在教师引导下,鉴赏文中美词佳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4、预设情景,让学生描写出不同心境下的景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针对课文内容学生查阅资料,教师推荐 “中国语言文字周报”、“咬文嚼字”等报刊以及有关古典诗歌鉴赏的书籍。学生在查资料过程中,做好摘录与点评,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1、以谜语导入,联系古今文人学士“咬文嚼字”的事例,解释“咬文嚼字”的含义,让学生明确“贬词褒用”,朱光潜先生赋予了它全新的含义。

  2、速读课文,概述作者的主要观点。全篇文章旨在议论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达到艺术之美。

  3、从文中找出支撑朱光潜先生观点的例子。学生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4、明确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列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个方面;

  第三部分:强调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

  5、总结写作时在用词造句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

  ①独立思考

  ②实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句式选用,文字详略,字词推敲,联想想像

  ④充足储备

  6、品评《题李凝幽居》中“敲”的好处;品评王安石修改后的“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好在什么地方。

  7、拓展练习:根据特定的情景扩展语句,交流并点评。

  8、教师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咬文嚼字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03-04

雷雨说课稿03-01

舞蹈说课稿03-01

春联说课稿 03-20

《灯光》说课稿06-24

蜡烛说课稿06-25

《燕子》说课稿06-25

《长城》说课稿06-25

船长说课稿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