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读后感

时间:2021-03-02 12:13: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幸福的勇气》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1

  这本书是《被讨厌的勇气》的续集,上本书强调的是人生课题的分离及自我接纳,信赖他人和贡献感的重要性,本书更多地说了教育中的“赏罚”,人生的“自立”和“爱”。爱的课题,交友课题和工作课题是人生三大课题。爱的勇气就是幸福的勇气。

  课代表:老师,我们在宿舍谈论老师,说到你的时候,觉着你适合做朋友。

  我:我不是来跟你们做朋友的。

  听完她的话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认为我不适合做老师吗?我当然不再怀疑自己做老师的能力,虽然还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

  我也曾遇到同样与书中的青年同样的烦恼——学生不怕我,课堂纪律松散。后来网友的一句留言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网友说:“你是皇上吗?”

  我当然不是。我原来陷在“学生不怕我,就不会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不会有好成绩”的逻辑里。我一错在想靠学生的恐惧来提升学习的动力,二错在把自己太当回事儿了。不听我的话,他自己想学好且方法得当,加上行动,也是能学好的。

  用阿德拉心理学的话说,我是没尊重学生,没把学生放在与我平等的位置上。阿德勒说,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的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在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这一章节里,说了一个阿德勒诊治重度精神病患者的故事。阿德勒把她当成朋友,注意不是像朋友一样,就是朋友,任她拍打自己。一直不开口说话的女生,在心理咨询了30天之后,开始说话。

  所以阿德勒心理学也不赞成赏罚教育。因为那是以操控为目的基于纵向关系的教育,而不是以学生的自立为目的基于平等的横向关系的教育。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因为爱是两个人的课题,我们通过爱将人生的主语从“我”到“我们”,从两个人的“我们”到整个共同体的我们。“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今后你也一定会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那个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关于“爱的课题”的主旨句就是: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总而言之,阿德勒心理学是具有建设性和科学性并基于对人的尊重的一种理解人性的心理学。在具体的心理咨询时,进行咨询的人往往谴责可恶的他人或倾诉可怜的自己,但因为“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过去”,所以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以后怎么做”。人际关系是一切不幸和幸福的起源,尊重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入口,也是教育的入口,尊重就是信赖,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真正的信赖是彻彻底底的能动行为”,避免一味地说教。爱是认识课题的最终关口,理解阿德勒思想的重要阶梯。爱是决心,决断和约定。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只有你下定决心去爱的人。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2

  家有七岁小儿。在对孩子未来的畅想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希望他能够幸福。幸福应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吧?回顾自己的生活,特别是翻过《幸福的勇气》后,不得不承认幸福并非易事。获得幸福是需要勇气的。

  《幸福的勇气》是继《被讨厌的勇气》后,岸见一郎、古贺史健阐述阿德勒哲学的第二本书。本书继续沿用上一本的风格,以对话方式,在青年与哲人的'一问一答之间,结合青年的教育实践困惑,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获得“幸福”。划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平等尊重地看待他人,接受“不完美”,自我认同,主动信赖,主动去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最终体会到幸福(“共同体感觉”)。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真要做起来,何其艰难。我们大多数人在意他人评价,无法遵从内心;担心背叛,不敢信赖;害怕伤害,不能全心全意去爱。这本书中犀利地指出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动机,特别是“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此外,指明了教育的目的,让我这位在育儿道路上“精疲力竭”的妈妈萌发了不少感悟。

  周四晚从托班接到小儿,得知其未完成大部分作业。待十点,由于第一遍课文读得磕磕绊绊,要求再来一遍,他不乐意,陷入僵局。僵持了半小时后,放弃作业,让去睡觉,他亦不同意。换成他爹,两三分钟过后,娃哭得一塌糊涂。娘亲再上,终于在十一点十分完成。

  第二天早六点起床后,坐在沙发上发呆时,想起了《幸福的勇气》。初次接触了阿德勒哲学的青年满怀希望地辞去图书馆的工作,成为了一名教师,奉行“不批评不表扬”的观点实践教育(平等尊重地看待他人),却陷入困局。就像我自己,本着“尊重”孩子、不打骂的原则,但常常沮丧于温和的词语没有力量。

  书中哲人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自立,给青年开出名为尊重的“药方”。自立的入口是尊重。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为和发展自己;尊重就是不能强迫,要关心“他人兴趣”。

  我,真正尊重孩子吗?

  回顾那天,老师发了数学小测试表扬名单,娃榜上无名。尽管我装作“云淡清风”地看着测试单,努力“摆出”温和的样子,“轻声”询问他为什么会犯错,但实际上,面上无光,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他唠叨过那天在校被催着“快点!快点!”赶作业,喘不过气来;围棋变成了一个半小时的写字课,太累。至于数学小测试成绩,虽只字未提,但真不在意吗?

  思索过后,点了孩子喜欢的外卖早餐。在他起床后,给了个大大的拥抱。晚上临睡前:“妈妈,告诉你一件事情,我既开心又担心。”

  “什么事情?”

  “开心是因为语文、数学又测试了(有机会证明自己);担心是怕考得不好。”

  ……

  《幸福的勇气》中,提倡“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从而要实事求是地尊重那个五分钟都安静不下来的孩子、那个痴迷游戏的孩子、那个粗心做错题的孩子、那个喜欢和你顶嘴的孩子。通过尊重这个入口,在孩子“自立”后,他会学会自己做出恰当的选择。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1.《勇气》读后感

2.勇气读后感

3.《教学勇气》读后感

4.教学勇气读后感

5.《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6.我的教学勇气中学读后感

7.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范文

8.《幸福的鸭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