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22-09-05 09:41:02 教案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决问题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目标分析: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并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情境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

  教师:老师要给同学们颁发奖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卡通橡皮。

  (1)课件演示。

  (2)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块橡皮?该怎样列式呢?

  (3)想一想:这里求一共多少块橡皮,就是求几个几相加呢?(5个4相加)求几个几相加,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复习旧知,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的算式;通过追问几个几相加使学生理解乘法计算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1)学生看图,交流信息。(课件呈现主题图)

  (2)说说每种文具的价钱,如:一盒铅笔3元,一块橡皮2元,一个文具盒8元,一本日记本4元。

  (3)说说所求的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根据问题,选择信息。

  学生明确:要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必须选取什么信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画一画: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文具盒标上8元,然后由每组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

  (2)说一说:一个文具盒8元,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是求几个几元呢?(3个8元)

  (3)算一算:如果有学生列加法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解答,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8×3=24(元)

  口答:一共24元。

  (4)练一练:如果想买5个这样的文具盒要多少钱呢?6个呢?7个呢?小组内算一算。

  (5)议一议: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方法: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懂得根据问题选择有效信息。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懂得解决文具盒总钱数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通过练一练和议一议,发现1个文具盒的价钱不变,买的文具盒个数不同,总钱数也不一样,从而顺利地总结出用乘法求买文具盒总钱数的方法。

  (三)分层练习,运用方法

  1.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想一想”。

  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而后汇报交流想法和解法。

  (2)再次看情境图,自由提问,独立解答。

  要求: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如:6本日记本多少元?

  ①交流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出求购买物品总钱数的方法:可以用物品的单价乘买的数量。

  (3)练习十九第3题。

  一套《童话故事》共有8本,每本7元。小亮买一套,要多少元?

  学生列式前可以先画一画,再说一说是求几个几相加,然后独立解答。

  2.提升训练。

  练习十九第5题。

  小红和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一起到平安公园游玩,门票价钱: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门票一共要花多少钱?

  引导学生挖掘隐含信息,同时理解“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课练习设计了两个层次,基础练习注重方法的巩固和总结,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提升训练乘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能解读隐含信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解决问题教案2

  本节课主要教学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已经提供好了大体的框架和思路线索,教学时可以按照教科书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逐一解决,大体分为三大步骤,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能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再尝试探索、寻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最后通过反思解决方法的正确与否,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后教学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节应用课,前面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方法指导

  引导法,提示法,学会观察,讨论法,探究法

  预设流程

  具 体 内 容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近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给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不吃早餐,不仅会营养失衡、引起胃肠疾病,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容易衰老、精神无法集中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想学习好,早餐要吃好哦!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深入理解,体会方法

  (1)一共要考(90 )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54)个没有烤,每次烤9个,剩下的要烤(6)次。

  (2)在图示中,把要考的90个看做一个整体,分成( 已烤的 )和(剩下的 )两部分,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必须先求出(剩下的量 ),再用剩下的数量除以每次烤的数量9个,就是要烤的( 次数 )。

  (3)尝试解决,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说出自己的想法。

  (6)教师精讲,再次理清题意。

  2.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精讲点拨

  (约5分钟)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测评总结(约15分钟)

  1.达标测试。

  (1)

  问题:

  ① 你知道了什么?

  ②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

  =40÷8

  =5(只)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④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⑤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 45÷5

  = 9(米)

  ③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⑤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

  =18÷9

  =2(排)

  ③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④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⑤解答正确吗?

  2.课堂总结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3.布置作业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解决问题教案3

  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 当堂检测

  关键词:

  有序地思考 不重复 不遗漏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 学生在以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 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难点重点:

  重点:能对所给信息,用“列举”法解决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列格、画图、连线等方法进行列举。

  教学准备:

  小棒、表格。

  教学步骤:

  一、游戏激趣,情境引入。

  1.游戏激趣。

  师:我这里有一叠扑克牌反扣在桌面上,请你从中找出数字最大的那张牌。

  【设计说明:让学生初步感受要想知道哪张牌的数字最大,只有翻出所有的牌,感受一一列举。】

  2.引入课题。

  师: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两次学习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是什么意思呢?(方法。)还记得学过的是哪两种策略?(画图法、列表法。)今天我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位王大叔打算用22根1米的木条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可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愿意帮帮他吗?

  二、组织探究,获取新知。

  1. 弄清题意,引发需求。

  ⑴出示例1及其情境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阅读。

  ⑵ 提问:从题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周长是22米,可以围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都是整数。)

  师:周长总是一定的,长和宽也是固定的吗?面积呢?怎样围面积最大呢?

  ⑶提出要求:如果用22根同样长的小棒表示这22根1米长的木条,你能先试着摆出一个符合要求的长方形吗?

  学生尝试操作后,组织交流,并把不同围法展示出来。

  ⑷启发: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了这么多围法,那么是否还会有其他围法呢?怎样围长方形的面积才能最大呢?

  ⑸指出:要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要把不同围法一一列举出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

  【设计说明:让学生用小棒先试着围一围,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更加准确地理解题意,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明确认识到:按要求围出的长方形周长一定是22米,而长、宽以及面积则是不确定的。由此,学生就会产生“要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要把各种不同围法一一列举出来”的心理需求。把学生在操作中的不同围法展示出来,既能进一步突出“围法是多样的”,又能把他们的思维从无序引向有序,从而初步体验有序列举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2.尝试列举,感受策略。

  ⑴出示如下

  长/米

  10

  宽/米

  1

  面积/平方米

  10

  ⑵提问:从表中看,你知道填表时是从长是几米的长方形开始想想的?为什么要从长是10米的长方形开始想起?(板书:有序的)

  提示:用22根1米长的木条会不会围成11米或21米以上的长方形?

  ⑶明确:因为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是22米,所以它的长与宽的和一定是22÷2=11(米)。由此可知,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最长是10米。

  ⑷提出要求:你能把这张表接着填写完整吗?

  ⑸学生填表后,讨论:通过一一列举,你发现符合要求的围法一共有多少种?这个结果与黑板上展示出来的种数是否一样?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求得的结果更加可靠?

  ⑹进一步讨论:根据列举的结果,你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吗?

  ⑺指出:刚才,我们通过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求出了答案,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续写课题:——列举。)

  【设计说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的思考方法和具体操作过程,列表和画图等辅助手段的作用不可低估。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独立进行列举的思考时,不大可能想到列表,所以上述教学活动先让学生看表,再引导他们根据表中数据的获取过程照样子把表格填写完整,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过程、掌握方法。此外,在让学生填表格之前,赞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从长是10米的长方形想起”,则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选择合适的“序”进行思考,是保证列举活动展开的重要前提。】

  3.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⑴提出要求:请大家回顾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强调:列举能帮助无们解决一些问题,列举时要注意有条理地思考,对列举出兵结果要进行比较。

  ⑵进一步要求: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并要求他们说清当时是怎样列举的。

  追问: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好处?运用列举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举可以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列举时要按照一晥的顺序进行思考。

  【设计说明: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能使列举的策略意义得以凸显。也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列举的思考方法。对以前应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回顾,一方面使学生可以基于更多的应用案例进一步加深对策略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感受到策略应用的广泛性,从而更好地体会策略的价值。】

  三、拓展应用,丰富体验。

  ⑴做“练一练”第1题

  ①学生读题后,启发:从题中告诉我们的条件中,你能知道什么?你打算用什么策略一来判断13:00、14:00、15:00、16:00这几个时刻中,哪些也会发出铃声?

  ②学生自主尝试解答后,组织交流反馈,重点让他们呈现解题过程,说说自己是怎样列举的。

  ⑵做“练一练”第2题

  ①学生讲师后,提问:你能看懂题中的表格吗:填表时首先选定的是哪种荤菜?列举完和各种素菜的搭配后,接着考虑的是哪种荤菜?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学生各自填表解答后,交流反馈填表的情况,着重让他们说说是按照怎样的中顺序列举的。

  ③追问:如果先选定一种荤菜,你还能按顺序列举出各种不同搭配吗?

  【设计说明:通过解答与例题题材完全不同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策略的价值,巩固运用策略的方法,丰富运用策略的经验。】

  四、当堂检测

  1.做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集体订正。

  2. .做练习十七第2题。

  先适当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鼓励他们利用教材给出的表格寻找答案。

  2. .做练习十七第3题。

  先让学生说说付多少种不同的邮资?如果选3枚、4枚邮票呢?

  五、全课小结

解决问题教案4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3)22+13-6=29(人)

  (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解决问题教案5

  余东中心小学何叶萍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简单的实际问题所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感受信息的必要性

  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充分交流。

  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

  (1)小华用去多少元?

  (2)小军能买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信息的'方法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出来。

  18元买3本,()元买5

  学生的可能有:

  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

  小明买3本用去18元,

  小华买5本用去()元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

  教师在小黑板上绘出空表格,学生完成填空: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明3本18元

  小华

  小明

  小华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的内容?为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18÷3=6(元)

  6×5=30(元)

  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信息吗?

  学生自主,展示学生的内容。

  师生评议学生的结果。

  指名板演解答,其余自练。

  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引导比较,强化信息的方法。

  讨论、交流: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提高信息的自觉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展示学生的结果。

  提问:通过,解题的感觉如何?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

  师生评析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提问:大家觉得在这里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揭示课题,提升对信息意义的认识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摘录。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教后反思: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

解决问题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下第八单元解决问题P104第13题

  书上的图如下:

  设计意图:在备课时,看到这道练习题就感觉有很多内容可挖,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完整思考过程的训练,即“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着手解决——回过头来看看”。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枚举法”策略的渗透,培养学生有序、完整地思考问题,所以就把它进行了修改,作为一个例题教学。

  [实录] :

  1. 出示例题图,如下

  引导学生观察图,想一想: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可以知道一共有7个人要租船;

  有两种船可以租,一种是双人船,租一条船每小时4元,另一种是四人船,租一条船每小时7元;

  问我们该怎么租船。

  [意图:当学生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有一个自己对问题进行消化、理解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信息的分析,哪些是我可以得到的,哪些是我不知道的、要解决的。当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描述出来时,说明他已经理解了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租船方法?

  学生回答:可以全租双人船,要4条;

  可以全租四人船,要2条;

  可以租1条四人船,2条双人船

  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没有了

  [意图:促使学生自发的进行枚举,使枚举变成有意义的自觉行为,而不是机械被动的接受。同学间的相互补充,可以使枚举逐步完整。]

  3. 指导列表:我们可以把这三种方法用一张表格清楚的表示出来,先请大家看一看表格每项代表什么意思,再自己填一填。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学生独立尝试,填后可同桌交流:比一比谁的填法更合理。

  反馈:比较一下下面的两种填法,你认为谁的填法更合理,为什么?

  填法1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 4 0

  方法二 0 2

  方法三 2 1

  填法2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 4 0

  方法二 2 1

  方法三 0 2

  学生回答:填法2更合理,有规律;

  可以看出双人船条数慢慢减少,四人船条数慢慢增加;

  这样填不容易漏。

  想一想:还有别的合理填法吗?

  填法3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 0 2

  方法二 2 1

  方法三 4 0

  [意图:列表有助于有序枚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知道表格里的条件和问题不是随意摆放的,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安排的。然后让学生尝试填表,在反馈中进行比较促使学生感受到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枚举的好处是能有效避免疏漏或重复。而且列表及时记录了每一种可能的方案,能直接在表格中看到问题的答案。]

  4. 归纳方法:如果要使填表合理,既把方法都找完,又显得有序,我们在思考有多少种租船方案时就应该有序的思考。想一想:我们该怎样进行有序的思考呢?

  学生回答:可以先全租双人船,然后慢慢减少双人船的条数;

  也可以先全租四人船,然后依次减少四人船的条数。

  [意图: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和步骤。填表的目的是理出解题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让学生看着表格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顺着两条思路去想,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枚举,这样思考有序且完整。]

  5. 进行选择: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会建议大家怎么租船?为什么?

  学生回答:我会建议大家全租双人船,因为双人船坐着舒服;

  我会建议大家全租四人船,因为四人船只要租2条,费用便宜;

  我会建议大家租2条双人船和1条四人船,因为可能有的人愿意坐双人船,有的人愿意坐四人船。

  想一想:我们一般是从什么角度去考虑该怎么租船的?

  学生回答:从费用的角度

  那我们算一算:三种租法各要付多少钱?(把表格补充完整)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总共费用

  方法一 4 0 4×4=16(元)

  方法二 2 1 4×2+7=15(元)

  方法三 0 2 2×7=14(元)

  现在,你知道该选哪种租法了吗?

  学生回答:选第三种租法,这样租费用最便宜。

  [意图:在现实生活中对同一个问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我们常常会作出不同的决定,各种决定之间并没有好与坏之分。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寻找几种选择的可能性,然后再归结为一个决定。体现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性。]

  6. 延伸:出示第2个问题“玩1个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

  [意图:结合本单元问题解决侧重于乘除两步计算的教学而进行,既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参加集体活动时对费用的计算一般采用“AA制”的方法。]

解决问题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6-11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渗透环保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1、出示练习一第2题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2、生理解图意

  3、独立解决

  4、汇报交流,巩固旧知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第9页的做一做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要求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1)生获取信息进行合理估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略)

  【评析或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解决问题教案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初步感知。

  今天早上我从家里出发,下楼到车库,取出二轮宝马自行车,然后在路边的忘不了早餐店吃个早餐,共用了十分钟,在路上骑车又用了二十分钟才到学校,这时刚好是7点40,请问你们知道我是什么时候从家里出发的吗?

  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结论的,倒过来推想,是呀,倒过来推想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一种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老师这里有两个杯子,装了一些果汁,共400毫升。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现在两杯同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甲倒给乙40毫升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什么相关策略我们解决呢?自己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交流。先想好的同学可以帮助组里其他有困难的同学一下。根据小组的交流,发现你们有以下这么几种想法:

  (1)示意图 请画图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说得不错,如果还不是十分清楚的同学,再看一下大屏幕,老师把他的想法用动画表示出来,这样你懂了吗?

  (2)画线段图

  他这样做也是先求什么?然后再把甲倒给乙的40毫升还回去,求出原来甲

  乙各有多少毫升。

  (3)表格

  我们已经求出了原来的甲是240毫升,原来的乙是160毫升。你能对这个结果作出检验吗?

  刚才同学们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画线段图、画示意图、列表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想一想,不管你用的是哪种方法,都是先从什么出发?然后再根据原来到现在的变化过程求出什么?这就是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8页把例1看一遍,再体验一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教学例2

  这种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请看大屏幕例2。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想个办法来信息,清晰地表明邮票变化情况吗?先自己试一试,再与同组同学交流。现在请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信息与解答的呢。

  箭头法教师板书

  原有?张 收集24张 送走30张 还剩52张”

  “原有?张 去掉24张 要回30张 还剩52张”

  线段图说出意思。

  符号表示我刚才在下面发现有个同学也是用箭头表示,不过不象我们用文字叙述,而是用符合来表示的,请同学们看黑板,你们看得明白吗?来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同时这掌声也是送给你们自己,你们的想法都不错,表现让我非常满意。

  刚才在解答时同学们用了什么策略? 现在大家有信心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

  请看书上89页的练一练。甲、乙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独立完成。

  请黑板上板演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我刚才发现有两个同学是这样列式的,25*2+1,发现这种解法错在什么地方,做错的同学能不能自己主动站起来勇敢地说一说。同学们你看这位同学说得多好,我们不怕犯错误,关键是错了能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及时地改正过来,这是最珍贵的,我希望同学们在有错误时都能象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承认自己错误,并改正过来,做一个诚实的人。掌声送给他,勇敢的人。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堂练习本,把书上90页的第1、2题做在本子上。

  :通过刚才的作业我发现同学们这节课掌握得不错,只有两个同学计算时粗心错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对用倒过来推想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已知结果,求原来。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示意图、线段图、表格、箭头图等分析题意,如果对刚才课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同学们下课与我交流,好,这节课就到这里, 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解决问题教案9

  设计说明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伊始,先安排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在比较多少时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一样,都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第一行摆5个圆形纸片,第二行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三角形纸片。边摆边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我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摆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不用数就看出来了,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吗?

  预设

  生:我是一一对应着摆的。

  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大家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

  师: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摆法再摆一摆,摆的三角形纸片要比圆形纸片多4个。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摆的)

  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能很清楚地发现谁多谁少。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量的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方法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1页例6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请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预设

  生1: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

  生2:已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

  生3: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①摆一摆:用圆形纸片将小雪、小华套中的个数分别摆一摆。

  ②分一分:将小华的圆形纸片分成两部分,看看小华比小雪多多少。

  ③说一说:图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生:12-7=5(个)。

  师:谁能说说算式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2”表示小华套中的个数,“7”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5”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

  (3)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

  思考:如果没有小雪套中的7个,能确定小华套中的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吗?

  小结:把小华套中的12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5个,所以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用减法计算。

解决问题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

  师生活动

  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解决问题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和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学模型,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结合实践与探索,让学生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增强学习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教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题意,分析各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

  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

  投影仪或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展示各种冰淇淋的图片,发学生的兴趣。2.请大家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问题1:如果你是冰淇淋生产厂家的技术员,现要配制质量为45g的某种三色冰淇淋,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的比为1∶2∶6,这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分别是多少?

  思考:

  (1)、可以选择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2)、如果用算术法,你能求出结果吗?

  (3)、如果用方程来解,你能找出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吗?应怎样设未知数呢?

  解:设三种配料中咖啡色配料的重量为x克,那么红色配料和白色配料的重量分别为2x克和6x克。由题意,得x+2x+6x=45解这个方程得x=5,所以2x=10,6x=30答: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分别4g、10g和30g.(4)追问:如果在三色冰激凌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比是2:3:4,那么又应该如何设未知数呢?

  认真审题

  认真思考

  回答问题:

  (1)、可以利用算术法和方程来解。

  (2)、可以的(具体略)

  (3)咖啡色配料的重量+红色配料的重量+白色配料的重量=总重量45克

  (4)可以设咖啡色配料为2xg,红色配料为3xg,白色配料为6xg即可。(指出:在这里求出x的值,只是一个中间量)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生活实例”引入新知,创设情境,就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会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意图

  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

  1、问:通过问题1的求解,你能总结出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吗?①设未知数

  ②根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④写出问题的答案

  2、试一试:

  一个扶贫小组共有成员45人,根据需要分成甲.乙,丙三组,这三组人数之比为2:3:4,求这三个小组的人数.从下面两个问题思考:⑴问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⑵应如何设未知数解决问题呢?分析:相等关系是,三个小组的人数和=45

  设:其中一份为x,则甲.乙.丙三组人数分别为2x.3x.4x3、问题2:一张桌子有桌面和四条腿,做一张桌面需要木材0.03m3,做一条桌腿需要木材0.002m3。现在做一批这样的桌子,恰好用去木材3.8m3。共做了多少张桌子?⑴问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⑵应如何设未知数解决问题呢?请列出方程。4、拓展问题:问题3

  假设一冰淇淋厂一天突然接到一批订单,一客户急需一批三色冰淇淋,三天取货,一接到定单,工人们就开始赶制,经过加班加点三天终于完成订单,已知这三天的日期和是51,你能求出这三天的日期吗?(思考:①如何设未知数?②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三、数学实验室上面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日历问题,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把课本打开到103页,看数学实验室,拿出你们的月历,同桌之间相互做这个游戏。两人一组做游戏

  1、每人准备一本月历,在月历的同一行上任意圈出相邻的4个数,并把这四个数的和告诉同学,让同学求出这四个数。

  2、在月历表上任意找一个数以及它的上、下、左、右的四个数,每人分别把这5个数的和告诉同学,让同学求出这5个数。

  独立思考

  抢答完成

  认真审题

  认真思考

  并回答问题

  练习与板演

  同上

  同上

  小组讨论

  畅所欲言通过思考、回答,让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有一个感性认识.

  不同的实际问题往往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加强对方程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的认识。

  这个问题是问题1的一个拓展,为日历的进一步研究做下了铺垫。

  引导学生做游戏,从做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方程的出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意图

  四、课堂小结

  问题一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问题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103页的“练一练”.

  2.

  3.补充。

  学生畅所欲言

  做课堂作业利用刚才所学,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小结情况,随机进行补充。

  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案1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2页。本节课是综合运用折扣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对不同的促销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两种不同优惠方式的对比,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折扣的计算方法,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二)核心能力

  通过分析、对比两种不同的优惠方式,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折扣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解决购物中的折扣问题,进一步巩固折扣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并正确计算不同优惠形式的折扣。

  2.通过自行探索,分析对比,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案,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学习重点

  理解购物中多种优惠形式,并能正确计算出优惠后的金额。

  (五)学习难点

  能根据结果分析方案的合理性,并做出正确选择。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解决问题》名师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调查双十一期间,电商或者实体商场的一些促销方式。

  【设计意图:打折销售,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并不感到陌生。通过课前实际调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同时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全天成交额超过1682亿元。你知道商家有哪些促销活动吗?

  师:有时,同一品牌在两个商场活动不同,需要我们通过对比选择其中更为划算的。红红妈妈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选择更合理。

  【设计意图:对于商场的促销,学生并不陌生,从生活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就在身边,具有现实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考查目标1】

  2.问题探究

  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①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②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1)阅读与理解

  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

  师:这两个商场的活动各是什么?请说说你对这两个活动的理解。

  重点分析以下问题:

  A.打五折销售什么意思?

  B.“满100元减50元”又是什么意思?

  预设: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分析与解答

  师:想想按两个商场的活动,在A、B两个商场买各付多少钱?哪个更省钱?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汇报

  在A商场买的实际花费:230×50%=115(元)?

  在B商场买的实际花费:230-50×2=230-100=130(元)

  115<130

  (3)回顾与反思

  师:满100元减50元,也是打五折,怎么优惠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在什么情况下,这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在什么情况下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相差的不多?在什么情况下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会相差很多呢?

  小组里讨论后,交流汇报。

  引导小结:打五折就是无论标价是多少,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满100元的是50%,不满100元的也能按它的50%计算。而“100元减50元”就只能是原价中满了100元的部分能优惠50元,能打五折,而不满100元的部分就没有折扣了。如果商品的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是一样的。总价比整百元多一点点,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相差的不多;总价比整百元少一点点,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会相差很多。

  师:不计算,你知道哪个商场更省钱吗?为什么?

  师:在B商场买这条裙子,相当于打了几折?

  130÷230×100%≈56.5%

  小结:在商场促销活动时,通过对比、思考来选择更省钱的方案。数学在我们生活中还是大有用处的。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之前百分数应用上进行的,在分析解答时侧重对不同优惠形式的理解。在明确“满100元减50元”的含义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去完成,在此基础上,在回顾反思环节,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分析、对比,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案,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目标1、2】

  3.巩固练习

  (1)“五一”黄金周,甲商场以“打八折”的形式促销,乙商场以“满100元送20元购物券”的形式促销。爸爸买200元的裤子,在( )商场购物划算一些。

  ? A.甲? B.乙? C.甲、乙都一样

  (2)A、B两家商店销售的某种商品定价相同,A商场“九折”优惠,B商场“买10件送1件”促销。若小明要买22件这种商品,去哪家商店更便宜?( )

  ? A. 相同 B.A商场 C.B商场??

  (3)苏果超市和华联超市以同样的价格卖同一种品牌的洗发液。为了促销,两家超市打出优惠广告(如下图所示)。到哪家超市买比较便宜?说明理由。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小结: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数学知识,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最终选择最佳方案。

  (三)课时作业

  1.一件衣服标价500元。滨江商厦:一律八折。友谊新天地:购物不足200元不予优惠;购物超过200元,超过部分七折优惠,去哪个商场买省钱?

  答案:滨江商厦:500×80%=400(元)

  友谊新天地:200+(500-200)×70%=410(元)

  400<410

  ?? 答:去滨江商厦买省钱。

  解析:本题是分段收费的问题,学生需要明白超过200元的部分才打七折,同时不要忘记加上前边的200元。在这里可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思想。【考查目标1、2】

  2.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ml,10元一瓶;罐装每罐200ml,2元一罐。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罐。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即享受八折优惠。

  问:①你喜欢到哪一家商店购买?说说你的想法。

  ②你们班共有多少学生?如果给每位同学配备200ml饮料,共需多少饮料?

  ③这些饮料,上哪一家商店购买可以使所花费的钱最少?请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购买方案。

  答案不唯一。

  解析:本题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灵活的应用,同时考查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案。【考查目标1、2】

解决问题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应用题以及理解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应用题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法:观察法、举例法、实践法

  学法:探究法、合作交流、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5分)

  1、口算。(大屏幕出示口算题)

  5×716÷421÷79×8

  28÷430÷5 72÷89×9

  64÷83×948÷64×7

  2、列式计算: (1)5个4相加是多少?(2)64是8的多少倍?

  (3)48里面有几个8? (4)6乘9积是多少?

  3、谈话引入:星期天,妈妈带着文文来到了乐乐玩具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1分)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

  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

  三、自学指导(10分)

  1、问题情景。大屏幕出示例3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合作研讨题意。

  (1)让学生分组研讨,在组内互相说一说“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各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说一说图意和题意。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了解看是否还有同学不理解题意,对不理解题意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

  3、自主尝试解答。

  (1)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尝试进行解

  答。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启发学生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让学生交流汇报各自的解答算式,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说的思考过程,教师板书出:

  56÷8=7(个)

  教师小结:一个地球仪是8元,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也就是在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因为56里面有7个8,所以能买7个地球仪。

  四、质疑探究(5分)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交流,指名发言。

  五、当堂训练(19分)

  (a)强化练习

  1、出示做一做

  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谁会列式解决?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出示练习九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板演)

  (b)堂清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九第1、3、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56÷8=7(个)

  口答: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解决问题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种运算律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3、在复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各种运算律的特点,掌握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和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

  1、复习运算律。

  (1)提问: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师归纳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

  ①可以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②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还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的验算。

  2、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出以下问题: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二、查漏补缺训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整理与复习”第10~12题。

  1、第10题。

  这道题是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运算律,加深学生对各种运算律的认识。

  2、第11题。

  这道题是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先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

  其中,“329-186-14”这道题可以先将两个减数相加,再相减,也就是运用减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计算。而“630÷45”可以转化成“630÷9÷5”来进行简便计算。

  3、第12题。

  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394×21”和“102×37”都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综合运用提升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整理与复习”第14~18题。

  1、第14题。

  解决“相遇问题”,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与“相遇问题”两种解题方法之间的联系。

  2、第15、17题。

  这两道题都是复习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再组织交流和评价。

  在掌握示意图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3、第16、18题。

  这两题是复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虽然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思考。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解决问题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仰角和俯角以及方位角的概念.

  2、进一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方位角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方位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画出平面图形,将之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一)自学检查题

  1、阅读课本P115---P116问题3,你能概括出仰角、俯角的定义吗?

  2、如图,小方在假期中到郊外放风筝,风筝飞到C 处时的线长为20米,此时小方正好站在A处,并测得∠CBD=60°,牵引线底端B离地面1.5米,求此时风筝离地面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

  (二)引入新课,梳理知识

  1、第1题是有关仰角、俯角的问题,而第2题则是学生已学过的方位角的问题,借此引出相关概念:

  (1)仰角和俯角的概念

  如右图,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叫仰角,当从高处观测低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叫做俯角.

  (2)回顾方位角的定义

  2、通过两个题目,总结出这类问题的本质都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即画出平面图形,构造直角三角形。

  (三)例题

  例1:如图,为了测量停留在空中的气球C的高度,小明先在点A处测得气球的仰角为30°,然后他沿AD方向前进了50m,到达点B,测得气球的仰角为45°,小明的眼睛离地面1.6m,求气球的高度.

  例2:大海中某小岛周围的10km范围内有暗礁,一海轮在该岛的南偏西60°方向的某处,由西向东行驶了20km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30°方向的另一处,如果该海轮继续向东行驶,会有触礁的危险吗?

  小结: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其一般步骤是:

  (1)画出平面图形;(2)构造直角三角形;(3)选择适当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二、独立训练

  1、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高楼有多高

  2、如图所示,一条自西向东的观光大道l上有A、B两个景点,A、B相距2km,在A处测得另一景点C位于点A的北偏东60°方向,在B处测得景点C位于景点B的北偏东45°方向,求景点C到观光大道l的距离.

  3、如图,山顶有一铁塔AB的高度为20米,为测量山的高度BC,在山脚点D处测得塔顶A和塔基B的仰角分别为60 和45 ,求山的高度BC.(结果保留根号)

  三、交流合作

  1、题1、2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指出板演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2、重点评讲题3、4,并作如下小结:

  上述题目为我们今后解决许多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本模型:如图,△ABC中,已知α、β和a,求h.

  (例题说明)→已知两角一边,求高.

  四、总结

  1、有些实际问题是空间三维的问题,要先把它转化为平面问题,画出平面图形.

  2、解有关仰角、俯角、方位角的应用题一方面要把它们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针对转化而来的数学问题选用适当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3、寻找或构造直角三角形,将仰角和俯角或方位角放入直角三角形中,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说课稿07-30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8-26

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7-25

中班音乐教案火车教案06-17

大班安全教案运动安全教案06-23

中班社会教案变废为宝教案06-17

教案的评语08-09

《荷花》教案09-03

《配对》教案09-01

《线段》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