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09 10:04:59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科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集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乌鸦喝水设计理念本次活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乌鸦喝水》这个寓言故事。

  整个活动也是以这个故事引入并贯穿始终的。活动目标的确立是依据《纲要》中指出的:“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见解”这样的理念来设计的。活动中,我把‘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作为课程的切入点,把‘如何让小乌鸦能最快喝到水’,作为幼儿探索的关键点。

  当幼儿力图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情景游戏中体验并获得成功的快乐,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目标:

  1、了解豆子的大小与水位上升快慢的关系。

  2、会观察,积极思考,并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3、乐于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媒体策划:课件的选择直接把幼儿引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里,使小朋友很容易对小乌鸦喝不到水产生同情感并愿意主动帮助小乌鸦解决问题。课件的出现也把幼儿直接带入到了一个问题情境当中,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课件的选择,也使幼儿的观察变的更直观;活动气氛变的更生动、更有趣!活动准备:小乌鸦图片、乌鸦喝水课件、雪豆、云豆、黑豆各若干、每位幼儿两个装有相同多水的玻璃瓶(贴上黄色胶带)活动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出示小乌鸦图片,教师用问题引入:小朋友,你们看,这个小家伙是谁呀?这只小乌鸦遇到了一点麻烦事儿,需要大家的帮忙,我们来看看小乌鸦到底遇到什么难题了?

  2、为幼儿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幼儿了解到天热,小乌鸦口渴了,可是却喝不到瓶里的水。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天这么热,想一想如果小朋友喝不到水会有什么感觉呢?鼓励小幼儿说出自己口渴时的感受,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的同情心。

  3、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进入讨论的情境中。小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我们来帮助小乌鸦想个办法好吗?

  二、幼儿分小组进行讨论:

  怎样能让小乌鸦喝到水呢?讨论后,各小组出代表说出各自的观点。教师把幼儿的答案集中起来,为幼儿展示课件并引出下一个环节。

  三、探索活动:

  如何让小乌鸦能快速喝到水呢?

  1、出示豆子和水瓶组织幼儿玩投豆子的游戏。

  2、先请幼儿认识豆子,再向幼儿介绍游戏规则。水瓶子上有一个黄色标记,是小乌鸦能喝到水的记号,请小朋友自己选择两种豆子,分别投入两个瓶中,看看,两种豆子各放多少颗能让乌鸦喝到水。

  教师指导并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1)、提醒幼儿边放豆子边记数。

  (2)、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实验出现了两种结果,引出下一个游戏:

  3、游戏——豆子比赛:雪豆和云豆比赛,看看到底哪种豆子能最先让小乌鸦喝到水?游戏规则:一组投雪豆,一组投云豆,每组每次投一个豆。两组同时投豆子,当有一种豆子达到水位线时,游戏结束。孩子们发现雪豆能让小乌鸦最先喝到水。并产生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投进同样多的豆子,有的能先让小乌鸦喝到水,而有的却没能让小乌鸦喝到水呢?教师把问题留给孩子,幼儿进行充分的`讨论。

  四、教师小结:

  鼓励并肯定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发现。“今天,我们帮助小乌鸦想了一个好办法,能让口渴的小乌鸦快速地喝到水,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遇到事情也要多动脑筋,选择聪明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你们有信心吗?”

  五、教学反思:

  1、从激发幼儿的情感出发来设计活动,会使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幼儿了解到豆子大小与水位上升快慢的关系并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实现了预设的目标。

  2、我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把活动引向深入和激发幼儿主动思考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适当的问题,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3、我的不足是在操作活动中,我发现个别幼儿出现了不能一个一个投的现象,使实验结果不准确,孩子们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我也感到我在教学常规培养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题目:

  小小染衣坊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染料使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废弃物经过加工处理是可以再利用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洋葱皮、咖啡渣、红茶渣、绿茶渣各若干,锅、网勺、橡胶手套、敞口盘、明矾水、白色小手绢(幼儿人手一块)、白色T恤衫(幼儿人手一件)。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看一看:盘子里是什么东西?是从哪里来?

  (1)是洋葱和茶叶渣。

  (2)是咖啡渣、茶叶渣和洋葱皮。

  (3)妈妈把这些东西都扔了。

  做一做:制作染料。

  自由选择实验物(咖啡渣、绿茶渣、红茶渣、洋葱皮),将其放人锅中煮沸。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现在锅里的水比刚才更深了。

  (2)洋葱皮水煮成咖啡色。

  (3)红茶渣煮的水颜色变成了黄绿色。

  (4)水的'颜色变黑了。

  试一试:给手绢染色。

  介绍染色材料:除自制的染料外,还需要稀释过的明矾水。

  (1)我们把锅里的染料水,过滤出来以后,再染手绢。

  (2)先把手绢放进染料里浸湿,绞干水分后,浸入明矾水中。再从明矾水中捞出手绢绞干水分,泡人染料水中,反复三次。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我的手绢变红了。

  (2)我的手绢颜色一次比一次深。

  (3)我的手绢颜色变了一点点。

  (4)我的手绢变成黄颜色了。

  讨论分析。

  在染手绢的过程中,哪种材料最容易着色?

  (1)洋葱皮煮的染料,最容易着色。

  (2)茶叶渣煮的染料,能让手绢变黄。

  (3)咖啡渣煮的染料,几乎看不出来。

  六、注意事项:

  1.材料使用时需要煮沸,因此,适合小组进行,以保证活动安全进行。

  2.教师在明矾水的配制时要注意,明矾重量约为织物重量的10%。

  七、拓展性方案线索: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认识菠萝的特性。

  2、在观察、交流中,了解削菠萝的正确方法。

  3、幼儿在活中能仔细观察、主动探索。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菠萝,一份削好的菠萝。

  2、菠萝拼图四张,观察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回忆感知菠萝的特征

  1、 猜谜

  师:“今天我们小六班来了一位水果客人,想知道它是谁?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谜,发现这种水果是菠萝。

  2、 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猜出它是菠萝的?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我们发现菠萝

  二、玩菠萝,感知菠萝外部特征。

  3、 玩菠萝

  幼儿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充分探索菠萝的特征。

  4、 讲菠萝

  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字卡。

  (菠萝的皮很粗糙,摸上去有刺,叶子上有刺,叶边有锯齿,硬等)

  5、 削菠萝

  菠萝为什么又重又硬?它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猜测。)

  请出水果超市的叔叔,当场示范削菠萝――观察第一步:去表皮,第二步:去疙瘩。

  在看削菠萝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因为菠萝表皮又厚又硬,凹凸不平,所以要用特殊的工具来削。

  三、吃菠萝,品尝菠萝果实的.味道。

  1、泡菠萝

  师问:菠萝削好了,我们可以吃了吗?

  为什么切好后菠萝必须经盐水浸泡才能吃?

  2、吃菠萝

  幼儿品尝,讲出味道酸酸的,甜甜的。

  小百科: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巴西、巴拉圭的亚马逊河流域一带,16世纪从巴西传入中国。 现在已经流传到整个热带地区。其可食部分主要由肉质增大之花序轴、螺旋状排列于外周的花组成,花通常不结实,宿存的花被裂片围成一空腔,腔内藏有萎缩的雄蕊和花柱。叶的纤维甚坚韧,可供织物、制绳、结网和造纸。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造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造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造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本课教材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第二部分——探索,用“折叠”这种改造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造后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比较弹力)、放一放(比较承载力)、摸一摸(比较隔热能力)。第三部分——研讨,纸改造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拓展,引导学生在一张纸上刷食用油,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学生分析

  基于上一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对于纸已非常熟悉,但却很少有学生对纸进行过更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即对纸的认识较为单一。在动手能力方面,与一年级相比已有明显进步,但在折纸方面还略显不足,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或观看微视频后才能折出符合实验要求的瓦楞状纸。

  基于低学段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的原因,探索环节的三个活动需要教师有效组织,提升小组探究活动的效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材料性能改变或优化后可以用来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不断改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对比感受两种形状的纸的差异。

  难点:引领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种形状纸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普通的纸、订书机、杯子、热水、刷子、食用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瓦楞纸箱、瓦楞纸杯、瓦楞纸杯套、防腐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基于观察,交流纸的特点。

  纸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具有多种。这是一张非常常见的白纸,说一说,这张纸具有什么特点?

  预设:白色、很薄、轻等。

  2.基于纸的特点,交流纸的用途。

  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纸来做什么?

  预设:写字、画画、折纸、手工……

  3.基于现有特点,引发对纸的畅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领呢?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小问题引领学生分析纸的特点、交流纸的'作用,引发对纸的特点及其用途的思考,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

  (一)明确改造纸的方法

  1.交流改造纸的方法。

  请同学们大胆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改造一张白纸?

  预设:折叠、染色、刷油……

  2.明确改造纸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用折叠的方法改造白纸,看看改造后的白纸会有哪些新的功能。

  设计意图:对纸改造的案例对于学生来讲其实并不陌生,比如包汉堡包的纸,套在豆浆杯外的纸套,快递包装箱等。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回顾思考如何改造一张纸使它具有新的功能,使学生开始关注纸的特点。此过程在提升学生参与广度的同时又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入。

  (二)探究改变形状后纸的新功能

  1.折纸。

  (1)教师示范折叠方法(或播放微视频),明确注意事项。

  (2)学生折纸。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折出符合实验要求、便于实验操作的瓦楞状纸,为接下来的活动做铺垫。

  2.观察中发现纸的新特点。

  (1)(教师拿着折好的纸)请仔细看一看(教师示范从不同角度观看),这张白纸经过折叠后与原来的白纸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预设:学生回答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或纸的宽度发生了变化。

  (2)我们将这种形状称之为瓦楞状,折叠出来的纸就叫瓦楞纸。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瓦楞状纸的特点,丰富学生对瓦楞状纸形状的认识,同时又为后面活动中仔细观察、详细描述做示范。

  3.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

  瓦楞状纸都具有哪些全新的功能和神奇的本领呢?让我们通过动手做实验去寻找它的新功能。

  (1)任务介绍。

  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将感受记录在活动手册表格内。

  放一放:取两本字典(或厚一些的书或其他等高的物品)以间隔一定的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一张白纸放在两本字典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可以选择身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回形针、橡皮)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少重量。

  摸一摸:领取一杯热水,用白纸贴着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并对比有什么区别。(此处提醒学生留意不要打翻水杯,小心热水烫手)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容易出现不规范操作的情况,而通过示范指导引领学生认识规范操作的细节,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现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精确意识的培养。

  (2)明确要求。

  边做边完成记录表,同时将自己其他方面的发现及时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注意事项:

  ●实验要一步一步做,不要急于求成。

  ●仔细观察、感受,有什么发现就记录什么。

  ●与同学交流要轻声。

  ●在“摸一摸”环节,小心别烫伤自己,别烫伤同学。

  (3)学生活动。

  教师适时介入指导、评价,引领学生有序开展实验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引领学生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形成对实验活动的正确认识,为有效观察做铺垫。在观察活动中,如有个别学生未能有效开展对瓦楞状纸的观察,教师要适当介入指导,避免这部分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

  三、研讨

  (一)折叠前后纸有什么变化

  1.出示班级记录表。

  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相信同学们对于纸经过折叠变成瓦楞状纸后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接下来一起分享我们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学生先汇报记录表上已有的选项,接着再补充其他的发现。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整合对瓦楞状纸零散的认识,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二)瓦楞状纸的应用

  1.观察纸箱中的瓦楞状纸。

  白纸通过折叠变成瓦楞状纸后与折叠前有了很多新的功能。在生活中,老师发现瓦楞状纸有很多的应用之处。(下发小纸箱)请仔细看这个纸箱,你能找到里面的瓦楞状纸吗?

  2.学生观察并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

  3.引领学生思考:用瓦楞状纸做纸箱有什么优点?

  预设:瓦楞状纸能承受更重的重量,能使纸箱变得更加坚固。

  4.引领拓展。

  在生活中,人们还将瓦楞状纸的特点应用在杯垫、杯套制作中(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寻找物品中的瓦楞状纸,分析物品运用了瓦楞状纸的什么特性,描述这个特征会使物品具有什么优点,从而使学生从全新角度认识到材料特点决定材料用途。

  四、拓展

  今天,我们将纸改变了形状,发现纸产生了这么多新的功能。试想一下,若我们在纸的表面刷上一层油做成油纸,然后分别在普通纸、油纸上不断滴水,又会有哪些新的情况(图文介绍)?请同学们课后做一做,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课后拓展性科学实践任务,将科学实践引向课外。这样将巩固学生的探究方法、丰富学生对纸这一材料的认识以及探索新材料的兴趣。

  板书设计

  神奇的纸

  光滑、硬硬的、不能弹回来不光滑、软软的、能弹回

  最多能放3个回形针能放好多盒回形针

  不能支撑物体支撑能力好

  不能隔热能隔热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中班下学期主题中,有一个科学活动《我的树朋友》,需要幼儿认识周边环境中的树朋友,与树建立亲近感。为了让幼儿有一个直观的教学情境,我带着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学校旁边的老干部局里,因为在那里有一大片的树林子,各种各样真实存在的树肯定比简单的看几张图片,更能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 认识各种树木,能用各种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类树的不同特征。

  2. 与同伴交流、探讨中,加深对树朋友的亲近感和喜爱之情。

  3.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事先选择便于幼儿观察的`老干部局树林子,测量粗细的标尺。

  活动过程:

  一、认识树朋友,感知各类树的不同特征。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树,你能向我们介绍认识的树朋友吗?(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描述自己知道的树朋友)

  2.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隔壁的老干部局,去那里的树林子认识下各种各样的树朋友,让我们出发吧。

  3.带领幼儿来到树朋友身边,认识树林子里的树朋友。(说说树的名字,对于幼儿不认识的树木,教师给予介绍。)

  二、我的树朋友

  1.引导幼儿用直接接触的方法,集体观察树朋友的特征。(如用脸颊贴一贴树皮,用手摸一摸树皮,看看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闻一闻树和树叶的气味,等等。)

  2.重点选取两颗树进行粗细的比较,先引导幼儿进行目测,后教师用标尺进行测量验证。

  3.树会呼吸吗?有心跳吗?爱吃什么?

  4.你还想了解树朋友的什么?

  三、夸夸树朋友

  1.这里还有许多树朋友,它们都很可爱,请你们每个组找一棵树朋友。

  2.幼儿分组寻找自己的树朋友,用各种感官感知树的特征。

  3.引导幼儿边观察边和同伴交流树朋友的特征。

  4.个别小组比一比,你们的树朋友有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5.引导幼儿以夸赞的口吻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树朋友。(教师小结,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有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减弱噪音等功效)

  6.我们怎样和树交朋友?(带领幼儿用茶杯接水,给树朋友浇水。)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与老干部局的护林员结对,开展“护林小卫士”活动,每组认领一棵树进行养护,经常带领孩子们给树浇水,清理树林子里的垃圾等。

  活动反思:

  树是最熟悉、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提取教学内容,以“树”为题材进行欣赏,每个幼儿对待同一个主题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他们都有创造的欲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并且引导和鼓励他们想象、创造,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优)08-27

科学教案[推荐]08-02

科学教案[精品]08-02

[热门]科学教案09-05

科学教案(推荐)08-23

科学教案[通用]09-10

科学教案(荐)08-15

[实用]科学教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