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读后感

时间:2021-03-01 20:05: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渔》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读后感

《渔》读后感1

  (一)

  《江上渔者》是宋朝的范仲淹所写。范仲淹小时候是穷人家出生,日子过得很苦,就是做了官也很节俭。诗的主要意思是江上有许多人走着,他们也许只爱吃鲈鱼那鲜嫩美味的肉,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这鲈鱼是渔民们架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冒着生命危险捕来的。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它表达范仲淹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表达了渔民捕鱼很辛苦,我们应该珍惜食物才是。我认为这首诗跟唐朝的李绅写的《悯农》里所表达的意思一样。我真喜欢这首诗!

  (二)

  《江上渔者》

  北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的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心。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第二句写岸上人们喜欢吃鲈鱼,解释“往来人”的原因是捕捉鲈鱼。后二句写看到的事情,写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 渔船,写出捕鱼的情景。鲈鱼虽然味道鲜美,捕捉它却十分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民疾苦生活的同情。这首诗有着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和对渔民们艰苦生活的感慨。是啊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多么艰辛哪!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环境应该好好珍惜呀,难道不是么?可是,现在的人们却没有珍惜这个世界,反而大肆地破坏它,真是可悲啊!

  我们应该去建设这个世界而不是不珍惜它,更不应该去破坏它,我们小学生虽说不能做什么大的贡献,但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捡捡垃圾;收集废电池;种一棵小树,等等等等,我们一定还有许多小事可以做,不是吗?所以我们要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从身边做起,要从小事做起。为了未来,奋斗吧!

  (三)

  我静静地读着《江上渔者》,知道了江边有很多人,来来往往,但他们只知道喜欢鲈鱼的鲜美,他们不知道渔民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鱼的。我们现在为渔民们做了很多事情,台风来了我们告诉了他们,让他们快速来到安全的港口避风躲避灾难,我想好好学习,将来把好方法告诉渔民,让他们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捕鱼。我们每当吃鱼的时候,就要想起渔民,心里暗暗地感谢他们。

《渔》读后感2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也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关于苏州风土人情的回忆。

  我出生在木渎镇藏书天池山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所以小时候也算是在山间和田里长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第一件就是烘山芋,还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村里大家都会种很多的蔬菜啊水果。在放假期间,会约上村里年纪相仿的小伙伴去山上烘山芋,那首先就是食材,我们也不知道偷的是谁家的山芋,反正家家都有种,食材搞定之后我们就上山,先在山上捡很多的石块啊,大的小的都有,然后把他们没搭成一个圈,在从山上找许多柴火,先通过松毛引火,然后在放木柴,等木柴都着了之后就可以把山芋丢进去了,但是鉴于当时我们经验不足,找的木柴太少,火差点就灭了,只能不停地加入松毛来维持住火焰,然后在满山的去找木柴,经过一番坎坷,总算找够了木柴,加入木柴之后就开始等,要等山芋全黑了才能捞出来,但是鉴于第一次没有经验,也不知道熟了没有,感觉时间差不多了就把山芋捞了出来,大部分还是可以吃的,有几个就不行了,一直窝在最底下,都没有熟。虽然全程很坎坷但是总算结果还行。这就是我第一次去山上烘山芋。后来也去过不少次,我就不去赘述了。

  第二件事,就是烧狗屎香。据说,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反元,自称诚王,国号周。其部队曾击溃元丞相脱脱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在起义军中影响很大。1356年张士诚入据平江(今苏州),并迁都于此。张士诚在苏州,不仅秋毫无犯,还开仓济贫,兴修水利,奖励农商,善待文士,在农民、商人和文人中深得民心。1367年,朱元璋攻破苏州城,张士诚被俘。解送金陵(今南京)后,张自缢而死。尸体被苏州人秘密运回,葬在城东远郊的斜塘。朱元璋下令重课苏州赋税,并强迫苏城百姓迁徙边地,造成明初苏州一时民生凋谢,人口剧减。苏州百姓则因此而更念张士诚的好处,因为张士诚小名叫九四,所以民间习俗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烧“九四香”(后讹传为“狗屎香”),纪念张士诚。从我小时候有记忆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我还是会回到乡下的家里和家人一起烧。首先是在家门口点蜡烛,然后再点香,插在自家院子门口门外以及围墙边,在这个时候你去村里转一圈,非常壮观,家家户户门外院子外都插了一圈,非常好看。到了早上就约上一群小伙伴去村上收集昨晚的棒香,为什么要去收集这些东西我现在也不记得了,可能就是一种童趣吧。

  这就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的激起了我儿时的一些回忆吧。

《渔》读后感3

  《姑苏渔姑情》数十篇作品,囊括了黄桥过去与今天的风土人情,而且是那么的具体与真实。让我对鱼米之乡的姑苏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个苏州人,对其笔下的各种风俗、童年趣事深有感触。白居易当年咏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啊,江南给人的印象便是小桥流水,令之神往。若说江南是一位母亲的话,那么苏州就是她最端庄、优雅的女儿了。

  苏州是用古朴的黑与纯洁的白勾勒出来的。那黑色的屋顶仿佛是在告诉人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那洁白的墙前站着一位身穿蓝布白花的少女,忽然羞涩地走开了。忽而传来了一阵欢笑声,原来是那位少女和同伴们坐在船头戏水……沿河走去,见着了一座石拱桥,走上桥去,有一座微斜着的塔,顿悟,那是虎丘塔,它与春秋一代霸主——阖闾相伴,它不孤独。

  茶香袅袅,在苏州不品一杯碧螺春那实为憾矣。“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洞庭西山茶园几百亩茶树郁郁葱葱,真可谓“绿遍山原白满川”。坐在一亭间,赏着茶树,品一杯碧螺春,茶香里带着苦涩,可喝下去以后,一股清新怡然之气却又泛了上来。顿时,身心都溶化了溶化在这诗情画意的胜境里了。

  江南园林家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无论哪个园林里都环境典雅而庄重。竹,苍翠欲滴。松,苍劲挺拔。湖,宛如翠玉。石,千姿百态……

  浓浓诗情,浓浓画意。啊,我溶在这座城市里了……

  也许只是不经意间就会走进苏州,就会突然爱上在烟雨小楼中品茗的闲情,在午后阳光下打盹的安宁,会突然爱上一朵花的欢颜,一剪流光的浪漫。也许转过一座屋角,便一眼望见一个幽远的门廊,看到小桥迷蒙,看到一位青衣在婉转歌唱。

  盘错的藤萝下,繁华的细花前,藏着多少人的童年,掩着多少人的故事。时光的底片,会在不经意间倒流,古铜的镜子,会映出过去的欢愉。花开盛夏,千朵万朵压枝低,悄悄地沉进水面,任鱼儿在此间嬉戏。夜间的睡莲悄悄开放,与月光辉映,与天空交臂,恣意展现着自身的美好。

  几程山水,千般故事,在此都不足为奇。苏州,这一道令人沉迷的水烟之岸。你来或不来,苏州,都在这里。

《渔》读后感4

  初次翻开沈从文小说集第一章写到了华山寨村民持着火把去打渔,眼前一亮。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与别书不同。远离城市的喧嚣,黑暗的社会,生活在清静、淳朴的山寨中,生活质朴,可就在那一方净土上,曾经也是战马嘶鸣。

  上一时代中,甘吴两姓家族各聚五百汉子在山寨旁的河岸大战,同归于尽。至此,两家族的人的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与此同时,吴姓家族落败了。族里有对孪生兄弟,他们的父亲传给他们一把宝刀,为他们的家族落败而报仇。甘姓家族的人已杳无音信。

  真可谓是两败惧伤,两族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吗?仅仅为了称霸,打破了做人的底线,各以五百汉子的生命为代价,在我看来,真是不划算。兄弟俩慢慢长大,复仇这件事也渐渐地淡漠了。悬着的心也渐渐落下,以为兄弟俩会走上复仇的道路,气氛愈加浓烈,看来暂时不会了。

  天黑了,天空中镶嵌着如宝石般的明月,他们躺在岸边,往事被明月勾勒出,想起了复仇。顿时,我心中打了一个寒噤。他们真的要因复仇而失去原本的幸福生活吗?不,实在不敢想象。哥哥把那祖上传下的宝刀拔出鞘,在月光下舞刀。

  刀刃被磨得光亮,风中来去,在月光的照射下,寒光四射,好似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悲凉凄惨,又好似“报君黄金台上意”,衷心于家族的碧血丹心。那把刀在哥哥的舞动下,在寂静的夜晚呼呼作响,我的后背微微浸出汗,看得出,他们真得要复仇了,仇恨的种子慢慢在心底发了芽。

  他们不正处于花季的年龄,应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愈演愈烈。可他们却陷入了复仇的深渊,无法自拔。但他们不像是108位梁山好汉,为了梦想而起义,最终失败也无怨无悔,最起码他们是为人民而着想。可这两兄弟为了给父辈讨一个公道,而去杀在甘姓家族无辜的人们,这不是荒谬吗?

  仇恨占据着他们原本童真的心灵,但何不放下仇恨试一试呢,也许对于这兄弟的命运就此截然不同了吧!

  本已落下的心再一次悬起来了,他们终究走上了复仇的道路,这一夜,他们受乡亲们的嘱托,为了捞鱼虾,趁着黑夜到河里下药,是“渔夜”,希望他们就这么过着简单、平淡、幸福的生活,用这冲淡心中已生根发芽的仇恨,在清静的山寨中过着田园生活。

  月色如银,哥哥停止了舞刀,一切显得美丽和平。风景因夜静而转凄清,天上降着薄露。看,放下舞刀,忘掉仇恨,景致极美。

【《渔》读后感】相关文章:

1.泛渔淀捞鱼记散文

2.渔湾之旅作文450字

3.读后感

4.《人生》读后感

5.穷人读后感

6.《诗经》读后感

7.《孝经》读后感

8.孔乙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