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读后感

时间:2024-01-10 15:38: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尔基《童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

   几天前,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这本书。

  这本书描写的童年生活,不仅是残酷的,还是不可思议的。主要讲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和母亲瓦莉娅一起住在残暴、吝啬的姥爷家的故事。在姥爷家,发生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说:小孩子做错了哪怕是一点点的小事情,都要遭受姥爷的暴打;米哈伊尔舅舅和雅科夫舅舅为了极小的利益,不惜以命相搏;姥爷总是殴打姥姥,即使姥姥毫无过错;在姥爷开的染布作坊里,为他打了一辈子的长工,一旦丧失劳动能力,立即被赶了出去,靠乞讨为生……在这个故事中,让我感受颇深的是这样几件事。

  阿廖沙看见长辈们染布,觉得很有意思,就和表哥萨沙一起染布,结果被姥姥发现了。姥姥是个好人,她不想阿廖沙被打,就给了表哥两个戈比,让他不要说出去。吃晚饭的时候,老爷果然发觉了这件事,他用树枝条蘸着冷水,狠狠地抽打着表哥萨沙。每打一下,萨沙的'身上就会显现出一条红红的印记,而且还伴随着姥爷的咆哮声和萨沙的哭嚎声。阿廖沙害怕的直打哆嗦,紧张的脸都白了,他怕表哥招架不住,把他给出卖掉。事情果真如他所料,被打的招架不住的表哥萨沙,供出了阿廖沙。姥爷气急了,一把拽过阿廖沙,准备对他“处以极刑”。这时,姥姥突然扑了过来,一把抱住了阿廖沙,接着朝里屋喊:“瓦莉娅,快来呀!这个恶魔要抽阿廖沙了!”可是,还没等母亲反应过来,姥爷就飞快的扑了上来,他一把推倒姥姥,拖着阿廖沙就走。后来,阿廖沙被打的晕了过去……

  母亲准备嫁给叶甫盖尼,这个男人对阿廖沙很好,还总是给他买东西。可是,等到母亲和继父结婚以后,继父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继父叶甫盖尼和母亲瓦莉娅婚后一直住在莫斯科,有一天却突然回来了。继父说他们的房子被人烧了,没办法才回来住的。可是姥爷却收到来自那边的信息,是继父输光了家底。一天晚上,阿廖沙听到继父和母亲在争吵,内容是关于继父的,继父开始嫌弃母亲了,他要去找前女友。而母亲却哀求他不要走。阿廖沙冲进屋里一看,继父正在踢打母亲的胸口。他气急了,一把操起桌子上的面包刀,疯狂的往继父的腰间捅去。结果被母亲阻止住了,尽管如此,继父的衣服还是被划开了一道口子。然后,继父就被吓跑了,从此没有再回来过……

  阿廖沙的童年是悲哀的,更是残酷的。只有姥姥的善良和宽容才是他精神的支柱,让他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文中阿廖沙的姥姥是真善美的化身,而姥爷则是假恶丑的化身。最终是美好的东西战胜了邪恶的东西,由此可见,黑暗永远也战胜不了光明!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2

  童年,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必管人世间的险恶纷争,也不必管社会的黑暗腐败……而高尔基的《童年》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没有孩子的天真,活泼,只有每天数不尽的工作,受尽外祖父的虐待,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让我感慨万千。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在4岁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的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阿廖沙的生活是多么悲惨: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 ――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生活多么黑暗,就像他的家庭一样――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周围的人贪婪、残忍、愚昧。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勤劳、坚强、善良,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的童年的灿烂的,多彩的: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品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被人欺负,家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人一番……但拥有着这些,我们似乎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珍惜童年,珍惜如今这美满、幸福的生活!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3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童年,每个人都有着最珍贵的回忆,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在我们人生的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童年是美好的,而像阿廖沙那种苦难的童年你们感受过吗?肯定没有。

  阿廖沙幼年丧父,随母亲来到了经济还算不错的外祖父家。外祖父家里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这种氛围毒害着这里的每一个人,连小孩也倦了进去。外祖父残暴、贪婪、专横,经常打骂孩子;两个舅舅因为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小茨冈”也因两个舅舅的过失而离开了人世;舅舅们也经常虐打自己的妻子,是这个家难以得到平静……就是在这样的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环境下,年幼的阿廖沙过早的体会到了世间的痛苦与丑恶,使阿廖沙感到非常地痛苦,对他的毒害和影响也真的可想而知。但在这个充满着仇恨的家庭里,也并没有缺少光明与温暖,外祖母对“我”的'关爱、教育、培养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光明。她如一扇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的内心,把他引到了光明的地方,她的爱使阿廖沙充满着坚强来应对苦难的生活。

  和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我们的童年真是天壤之别。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是灿烂的、是无忧无虑的。现在的我们被父母惯着,像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一样,父母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们。我们从小没有被父母打,也没有被骂,就这样过着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生活。在文中,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还要自己去捡废品来赚钱。我们现在呢,丰衣足食,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而就是因为这些,许多孩子们都失去了自立的能力,21世纪的我们,总是依赖于父母,如同温室中的小花朵,从未经历风吹雨打,总是过着衣来张口返来伸手,过着优越的生活。每天早晨父母总是早早的叫醒你,衣服还要父母洗,作业还要父母督促来完成……这都是缺乏自立的表现。阿廖沙还具有坚强的意志,在幼年时父亲与母亲也相继去世,在外祖父家还遭受着虐待,在这样的悲惨境遇下,不是常人能所能接受的,而阿廖沙却表现出极其坚强的意志。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就是因为缺少阿廖沙那样的坚强意志,我们才会如此的依赖,依赖父母,依赖他人。我们要学会自立,克服依赖,珍惜美好的今天!学会自立,学会坚强,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这是我从中得到的最深的感受。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而我们又有着优越的条件,我们不应该浪费,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还要克服依赖,培养自立,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读了《童年》,我懂了很多,也反省了很多,我学到了阿廖沙身上宝贵的优秀品质,我要改变身上的坏毛病,做一个全新的自我!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4

  童年应当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童年的生活也是截然不同的。

  《童年》这本书记叙了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生活。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出生于一八六八年。他的父亲是个能干的木匠,也曾做过轮船码头的管理员,为人善良、开朗而又聪明,他和他的妻子、儿子和睦相处,一家三口过着快乐、甜蜜的生活。不幸的是,在高尔基三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患霍乱病去世,没有维持生计能力的母亲只好带着儿子返回故乡。从此,啊廖沙再也感受不到过去的快乐,开始了“一种沉重的、光怪陆离的、难以形容的奇异生活”。

  高尔基的外祖父卡希林是一个破产的染坊主,年轻时尝尽了贫穷的滋味,到了老年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极其吝啬、无比贪婪,他脾气暴躁,性格古怪,在家中为所欲为。因为高尔基的母亲没有顺从他的意愿,嫁给了一个他不喜欢的“外乡人”,所以他不是真心欢迎阿廖沙母子的`到来。阿廖沙的母亲回到娘家以后,沉浸在不幸与痛苦中,后来的婚姻也没给她带来幸福,她对生活感到绝望,也很少关心孩子,她对阿廖沙的生活没产生多大影响。

  卡希林家中气氛相当的紧张,亲人之间充满仇恨。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生性自私、贪财,他们想得到阿廖沙母亲的那份嫁妆,总想赶走他们母子俩,他们又急于争夺家产,所以常常大打出手。不仅如此,他们的灵魂还很野蛮,其中一人雅科夫竟无缘无故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后来,在搬动一个十字架时又压死了家里的帮工小茨冈。

  在这个没有亲情,没有欢乐的家庭里却有一缕鲜亮的阳光,这就是疼爱、呵护阿廖沙的外祖母阿廖沙的外祖母曾是一个手艺精湛的织花边女工,她回唱许多民歌,能够讲丰富多采的、动人的童话故事。阿廖沙的外祖母像个圣人,她不喜欢说假话,也不会说假话,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心胸宽阔,乐施好善,始终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给人温暖和力量。

  生活是丑陋的,但也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不仅体现在外祖母身上,也体现在小说中出现的善良的小帮工小茨冈、耿直的师傅格里戈理等普通的人物身上,他们在这种阴暗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灵仍然那样健康。

  《童年》是一部纪传体小说,它真实地记载了阿廖沙儿时在祖父家的所见所闻。高尔基用他的笔揭示了自己儿时凄惨生活中的丑事,记载了自己沉重的感受。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5

  有时我观望着深蓝的夜空和天幕上偶尔出现的冷清烟火,觉得自己长大了那么多,觉得自己离开童年已经走了那么远。看高尔基先生的小说《童年》时,我读的是他的故事,震撼的是自己的心。

  在高尔基先生那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那些吝啬、贪婪的人们利欲熏心勾心斗角。那些最黑暗的东西,他小小年纪却经历了那么多。低沉,痛苦,无穷尽。可就算是这样,这个世界上还有掩饰不过的光明和温暖。再黑的屋子里点上一盏灯,也能照亮一切,人的心里也一样。就像他的外祖母哪样博大的胸怀和真诚的笑容,带给一个懵懂的孩子的不是力量,而是勇气、这样的一部小说,能使人们从冷酷无情中看到善良的体现,能从粗暴专横中看到人性的光芒。

  在苦难中长大,苦难磨去他的棱角,却意外地给了他勇敢和坚强的翅膀,给了他爱和阳光。

  高尔基先生的童年,怎样一段单纯可是却近乎残酷的时光里,怎样一种抬头和低头的姿势里,轰轰烈烈又平平淡淡,他就以这样顽强不屈的姿态或者,像一株素面朝天不拘一格的向日葵,不曾被束缚过的向日葵。

  我看见高尔基先生幼小时候的时光在我的掌心中翻涌、升腾,最后归于平静,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和似水一般温润平和的年华。

  那些明亮的眼神和温和的笑容都留在了他不断向后奔跑的记忆中,一切都成了他难以抚平的伤痕和无法忘却的几年。他的童年如这般的坎坷悲苦,课高尔基先生却在这样的`环境中炼就了自己顽强的性格,在逆境中成长,我想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学习的东西。

  那段回不去的时间里有他的那些笑那些年少时光,那些痛那些伪装潇洒。那么小的年纪里他懂了那么多,那些悲苦的岁月中,那些善良向上的人们就是高尔基先生生命中不灭的灯光,他们源源不断发出的光芒照耀着高尔基先生义无反顾地向成长奔去,不会恐惧不曾恐惧。

  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太多东西当然注定会同时也夺走我们太多东西。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为错过夕阳而哭泣,那么接下来你就要继续错过星星了。高尔基先生没有错过星星,他以如此向上积极的姿态奋斗不息,他最终创造出了自己的辉煌成就。

  我惊异于高尔基先生竟然可以用那么淡然的语气讲述自己幼时的如此悲惨的遭遇,那笔调几乎是可以说是有些乐观的,带着一种让人向上的张力,带着一种让人不想放弃的希望。他写出的文字抽象为一幅色彩明丽的油画,直至人心底最纯粹的快乐和哀伤。

  最是梦回在童年。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6

  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可怜的阿廖沙三岁丧父,被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贪婪;两个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极。阿廖沙每一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呕的丑事:争夺财产、打架斗殴、愚弄毒打儿童等。在这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中,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压得幼小的阿廖沙喘但是气来。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肮脏和丑恶,那幼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许多次沉重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甚至能够说成算是阿廖沙的亲人,保护和支持了阿廖沙它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追求自己所期望的生活苦难历程。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之后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7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外祖父的鞭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像还没开的花蕾用花瓣护着花蕊一样。在外祖父家,他熟悉了很多性格各异的亲戚,可能让阿廖沙坏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了,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

  而在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的时候,每次都用胳膊挡着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的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尽管每次都会被抽得又红又肿,像红薯一样,但他还是重复地做着这个举动。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地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既贪婪,又残忍,还很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经常为一些小事争吵、甚至动手……

  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经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在无形中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四周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熟悉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希奇”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很多的孩子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在他们看来,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地把某个无辜的人无故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天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糖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们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轻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实在是天真了。

  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读后感是: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有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不应该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8

  我们的童年是开心的、快乐的、色彩斑斓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了解到了高尔基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带他来到了萨拉多夫城的外祖父家。外祖父家里充满了仇恨,彼此之间总是戒备、提防、攻击,连孩子也不例外。因为舅舅的缘故,他们一家很出名,经常吵架、打闹,弄得家里所有人都胆战心惊。高尔基生活在这样混乱的家庭里,你说他能幸福吗?

  跟他相比,我们就是生活在天堂里。我们的家庭幸福美满,人与人之间是那么的友好,互敬互爱。在家里,我们更像小皇帝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吃什么,玩什么,爸爸妈妈都会尽一切能力来满足我们,而我们仍然那么贪玩,不好好学习,真是感到无比的羞愧。面对老师的教诲,我们也是左耳进右耳出,甚至还会抱怨老师,想想真是不应该。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好好学习,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高尔基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都能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而我们的条件那么优越,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勇敢的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一番成就。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看完这本书,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阿廖沙一生贫苦,3岁父亲死了,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外祖父以前是个纤夫,后来开了一家染坊店,渐渐成了一个小业主,富有起来了。但当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的时候,外祖父家已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脾气越来越不好,经常骂人、打人;在阿廖沙眼里,外祖父是个冷酷无情、自私残暴的人。他的两个舅舅天天为了争家产一次他因遭到外祖父的毒打失去知觉,生了一场大病,使他怀着不安的心情看待每个人。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暧,在学校也倍受歧视和刁难,母亲,在婚后遭到遭到毒打,最后死了。当他母亲去世后,他埋葬了母亲,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童年反映了阿廖沙的生活是多么悲残,多么贫困,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幸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要劳动、没有忧愁,可我们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读了童年,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好好磨炼自己的意志,以后才能过幸福的生活,否则一切都将变成幻想。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9

  《童年》的作者在童年时,生活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高尔基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但生活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里,他为何会成功?

  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没错,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高尔基。一个人的性格和天资是自身拥有的,环境的作用就是激发它或埋没它。高尔基拥有一颗充满光明和博爱的心,因此当他看到邪恶和污秽时,不但没有被污染,反而经受了磨练,产生了强烈地免疫力。他在黑暗中积极地寻找光明,他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开阔,对“真,善,美”的追求更加强烈。拥有坚强的心与顽强的斗志的他,最终还是冲出了恶劣的环境,寻找到属于他的天地。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取决于人的本身,人具有改变环境和战胜环境的主动性。

  恶劣的环境可以锻炼人,好的环境当然也可以成就人。常有人说,好诗都让唐朝的人写光了。为什么唐朝的人能写出那么多的好诗?这也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唐代是我国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心情自然愉快,诗人们自然也有好心情去赞美诗情画意的生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就是对当时生活的最好写照。

  说到社会环境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也让我想起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明末由于政府,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幸又遇到旱灾,人民几乎无法生活,于是激起了农民起义,李自成高举义旗,并得到各地百姓积极响应。经过30多年的激战,明朝终于被推翻,并沉重打击了清朝。尽管李自成后来也因为政治的原因没当多久的皇帝,但若是明朝后期不是如此,使国家民不聊生,那也就不会有李自成这样的农民英雄来起义,而李自成也仍旧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已,而社会环境的稳定对一个国家人民的安定团结之重要也是显而易见的。

  明白了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如此之大,我们更应该重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在逆境中我们要百折不挠,在顺境时我们要善于利用。但不管环境如何,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事情的成与败,取决于人的心。”的确,哪怕我们生活在多好的环境里,但我们的心若不思上进,也始终不能成才。所以,我们应当珍惜和利用我们现处的良好环境,培养出一个坚强,善良,美好,上进的心!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0

  高尔基在《童年》中一再说明:“每当我回忆起俄国令人压抑的龌龊野蛮的生活,我常常问自己:这种丑陋的行为有必要去写吗?每次我都怀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为这就三活生生的丑陋的生活现实,这就是目前还存在着。要改变这种现实,要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我们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这种现实。”是的,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有许多无奈,也会遇到很多看起来不尽人意的事情,高尔基是勇敢的,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用锋利的笔尖向世人展示了最真的现实。

  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两大类人物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作者实写自己,也间接写出了这两类人不同的'命运,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这世界,还是好人有好报的。也启发了我们当今社会正努力构建的一种和谐的氛围iu。世界是我们大家的,生活是我们共同来创造的,只有用一片真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我们的内心才会提升到一种更高的境界,我们的社会,我们美好的明天才会更加辉煌!

  很同情高尔基的童年,他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童年》讲述他丧父,母亲改嫁,后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我们生动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俗。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幸福了许多。也许父母赐予我们的不是最好的,但一定三我们最值得珍惜和回味的。生活只有一次,童年只有一次。我们早已走过,经过,路过了。多年以后,当我们在夕阳下漫步,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感受。仔细品味,会像香甜的奶糖,直透入我们的心扉,涌出一股甜甜地,暖暖的味道……

  其实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豁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快乐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能永远珍惜就是好心情。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让我们把童年都当成一份最美的回忆,用心来谱写我们的人生历史吧!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1

  《童年》的作者高尔基,原名阿辽沙。彼什科夫。在他艰辛的生命历程中,完成了他举世闻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其中最让我倾心的作品便是《童年》。在19世纪俄国黑暗的沙皇专制年代,弥漫着残酷和血腥,再现了俄国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现状。

  童年生活就应是每个人最值得回忆、最值得珍惜的完美时光。而大文豪高尔基的童年,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在他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幼小的他,还不懂死亡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只是注意着他所认为的搞笑、奇怪的事情。失去丈夫和父亲的母亲和作者跟着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房主外祖父家里度日子。却经常无故遭受到没有亲情、残暴凶恶的外祖父的毒手,时常被他用树枝抽打的皮开肉绽。就连温柔善良的外祖母也难逃他的魔掌。两个舅舅也子承父业,和他们的父亲一样残忍而没有人性。就是他们毒打、折磨死了舅妈。还整天为着自己的私利争吵不休,还觊觎着可怜的寡妇---母亲的那点家产。所幸作者生命中有外祖母这一主角,是她将作者引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他无限的温暖和钟爱。故事生动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让我们深感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的麻木与无助。以及年轻一代的反抗黑暗,追求自由和光明的路程。

  比之高尔基的童年,我们简直幸福的像生活在天堂。我们的童年灿烂晶莹,容不得一丁点杂质,无忧无虑。我们甚至都不明白什么叫打,从小就被捧在手心里疼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高尔基的痛苦生活。除此之外,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没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把一个无辜的'人无端折磨至死的事情。

  让人深感钦佩的是从小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高尔基,没有耳濡目染,而是从小有一颗善良的内心。在外祖母的悉心指导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不畏强暴、敢爱敢恨的灵魂,他利用艰苦的生活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意志刚强的人。正如古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他对知识的渴望,对完美未来的憧憬,是他有理想有作为,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一片光明。也是他带领俄国劳动人民走向新生活的道路。

  我们需以他为楷模,认真刻苦学习,汲取广博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2

  近来读过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转体小说,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频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和市侩,甚至题目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和母亲及孩子们,又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有效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了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且还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以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蠢货的黑暗的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光明的东西在那儿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到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

  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表达的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让这种比比灵魂消灭,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还在继续……

  而我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3

  第一眼看到你,我便被你那与众不同的气质所深深吸引了,是啊,你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像是清晨的雨露,可遇而不可求,让我着迷。又似朝阳的晚霞,一身绚丽的光彩,耀眼夺目。仿佛是那迷茫的雾,让我失去,又让我得找。童年,那短短的字,却影响了我的一生。想起小时那个羞涩、无助的我,却有你们轻轻挽起我的手臂,牵引着我,扶持着我。我不自觉地打开了你,因为我想了解你。

  当我知道你的遭遇,我表示深深的同情,因为曾经的我竟荒谬的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现在想想,儿时的我们是不是太过于天真了。但是,同时我也为你感到庆幸,在你黑暗的背后仍有光明。像是一个生手不见五指的地方,却有一处微弱的光芒。把置于地狱的我们,慢慢引向天堂。那种感觉是从一种无助到生的希望。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为此,我替你也表示高兴。你有一位疼你的外婆,她就是你的生命之光,我知道,在这里你很委屈,因为这里没有公正,充满了尔虞我诈。想想这个以武乱输赢的社会,又有什么公正可言呢?感谢还能看到这么一个纯净的你,虽然偶尔也有怨恨,却也乖巧懂事,不受贪婪、吝啬、诋毁的影响。你很厉害,阿廖沙。

  没错,这就是伟大作家高尔基写的《童年》。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还懂事的我们。当老师们感慨万千的对我们说:“生活就像一部电视剧“的`时候,我没怎么理解,也觉得不可能。当岁月流逝,当一个个朋友离我而去。心凉了,也痛了,或许就像老师说的有可能再也见不到了,时间挥逝,想想当初那个怎么也不可能离开这片土地的朋友,竟是被离弃的孩子,当她的亲身父母找来,我彻底的呆了,不知说什么,感到世界都静寂了。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像是那百分之一才可能发生的事,却那么凑巧的发生在我们身上。见过那些离异的夫妻吗,我万万没想到我们班会有那么多父母都是离异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在这种情况下迷失了自我,有些人却在这种情况下愈发顽强。像是主人公阿廖沙一样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受污秽。

  如今,我已长大,已深深体会到老师那语重心长的话。也倍感知道《童年》的奥秘。我知道了,人生无常,像电视剧一样离奇,越是让人难以相信,越可能发生。所以,人生也是坎坷的,就算是泰坦尼克号也有失算的那天,然而面对这么一些钉子,除了绕道,也可以俯身将它们捡起。有时候,逃避不是方法,或许你也可以尝试着去接受,去改变。在光明与黑暗的道路上是可以选择的,只不过这个抉择会让你付出一点痛的代价,然而风雨过后终会有彩虹,你的一生不会注定都是倒霉的,相信也会有让你开心的一件事。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4

  今年寒假,我读了《童年》这本书。《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高尔基悲惨、令人怜悯的童年故事,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读完了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后。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放下书时,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跟高尔基的童年时多么的不同呀!

  《童年》讲述了阿廖沙四岁时,父亲逝世。他跟随母亲到了外祖父家。之后,母亲又远走他乡,四处飘泊。阿廖沙从小与外祖母外祖父相依为命。外祖父因为缺钱,十分专横、残暴,还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外祖母则是慈祥善良,教会了阿廖沙明辨是非,像一只蜡烛,点亮了阿廖沙的人生之灯。阿廖沙还认识了聪明能干的小茨冈、落魄的“好事情”,还亲眼目睹了小茨冈的死亡,每个人不同的性格,都给阿廖沙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他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其中我最喜欢阿廖沙的外祖母,她善良、乐观、坚强,竭尽全力地关心和保护着阿廖沙,尽量不让他受到伤害。她用她的宗教、童话故事和她的歌声教会了阿廖沙正义、善良。虽然生活非常艰辛、屈辱,但她还是保持着一颗宽容的心。

  高尔基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我要象他一样,认真刻苦地学习,汲取广博的知识,如同即将冲锋的战士,做好出发前的准备,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童年这本书毫无保留的揭露了沙俄统治的黑暗,批判了社会对人性的扭曲。赞扬了以阿廖沙为首的一代俄罗斯新人正直勇敢、不惧黑暗的精神。

  把阿廖沙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比一比,是多么的不同啊!阿廖沙从小失去了亲人,没有了生活依靠。外祖父家的生活又是那么的清苦,但他没有受外祖父的影响,变成一个暴躁、贪婪、自私的人,而是像他外祖母一样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的人。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他那时优越几千倍、几万倍,我们还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好好珍惜,成长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吗?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5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良师益友。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我喜欢看书,因为每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自己不断的成长,也可以陪伴我走过风风雨雨的人生之路。

  当我读了《童年》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形象的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的父亲早逝,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濒临破产。

  在外祖父家的这段日子过的并不快乐,留在阿廖沙的心中只有黑暗、残酷、沉闷的印象。连高尔基回忆起来都无法相信。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也同样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幼小的阿廖沙经常挨外祖父的鞭打,又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尽管阿廖沙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身边还是会有善良正直的人的`存在,他们给予阿廖沙信心和力量,是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阿廖沙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他的外祖母,他总是护着阿廖沙,这让阿廖沙感到无比的温暖。外祖母经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故事,也在无形中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外祖母也用和蔼、慈祥的形象抚慰了阿廖沙受伤的心灵。而真正教阿廖沙做一个正直的人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是“小茨冈”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

  后来外祖父再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与亲人们分了财产,带着阿廖沙的外祖母与阿廖沙搬离了这个地方。但是在这几年过得也并不好,在阿廖沙八岁的时候外祖父也破产了,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阿廖沙却坚强的走过来了。

  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着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高尔基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了我,这令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的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我也在小说中看到了因为对友谊的热情与执着,对丑恶事物的无法理解与憎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所以他想要反抗,想要改变,高尔基把笔下的文字化作一支支利箭,射向愚昧与痛苦,企图冲破黑暗,让光明来照亮人心,洗涤灵魂。

  和高尔基的童年相比的我们是幸运的,生长在幸福的社会里,无忧无虑的过活着,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自己生活的环境有多么的安定与温暖。我们没有理由在抱怨什么,我们要努力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幸福的生活下去,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珍惜、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更要不懈地努力和拼搏,创美好灿烂的未来。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高尔基的童年》读书笔记11-29

《高尔基的童年》读书笔记01-09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08-08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02-22

中学生高尔基读书笔记06-09

《童年》的读后感02-22

童年读后感07-07

(精选)童年读后感07-14

《童年》读后感06-14

(精选)《童年》读后感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