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6-05 11:39: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 。(N*;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 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 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10,15,20,25 ②

  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1-an=d (n≥1)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a4 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a2 – a1 =d

  a3 – a2 =d

  a4 – a3 =d

  ……

  an – an-1=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 d即 an= a1+(n-1) d (1)

  当n=1时,(1)也成立,

  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 即an=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 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

  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5.8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学生讨论分析,分别演板,教师评析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项数学生认为是16项,应明确a1为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而第16级台阶离地面高度为a17,可用课件展示实际楼梯图以化解难点)

  设置此题的目的: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书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若数例{an} 是等差数列,若 bn = k an ,(k为常数)试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归纳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n-1) d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114 习题3.2第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 -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3.2 等差数列

  一、等差数列

  1、定义

  注:“从第二项起”及

  “同一常数”用红色粉笔标注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 上教学的。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是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例1、例2是教学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教材联系了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突出“先把 小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或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化成小数”这一转化规律和转化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小数、百分数互化的简便方法。 例3、教学分数化成百分数,教材按照已掌握的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例4是教学百分数化成分数,只要把 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约分。教学例3、例4之后引导学生总结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互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简便方法及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简便方法。

  二、以人为本,说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我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积极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三、以探为主,说流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在故事中设计了帮助主人公比较2/5、42%、0.45的问题,然后引出课题。

  (二)大胆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数学 吧

  (1)准备题。

  ①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0.45 1.2 0.367 3/25 15/8 63/100

  ②分别把下面各数的小数点移动,你有什么发现?

  2.5 5 0.48 1.25 10.3

  通过以上的练习,为学生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打下了基础。

  (2)学习小数化成百分数,教学例1。

  活动一:

  ①出示尝试练习后先让学生说说0.13 2.6 0.875的意义是什么?再一次

  引导学生感受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为突出转化过程进行铺垫。

  ②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联系以前的知识,可以先把小数怎么办?之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做不出来的学生可先看教材例1)汇报结果时突出每道题的转化过程。

  活动二:完成P107的做一做,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活动三、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简便方法。(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并注意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右移两位与添百分号的关系。

  学生有了小数、分数互化的基础,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落实。

  (2)学习百分数化成小数。

  活动一:学生学了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出示例2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之后每组先选代表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集体讲评。

  活动二:完成P108做一做,并思考如何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2、学习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学生掌握了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方法,经历了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学习过程,再一次感受了“知识可以转化”的数学思想,已经有了知识和经验,所以在教 学例3、例4时,我先组织学生边进行尝试练习边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转化的方法,突出转化过程,通过观察、归纳概括出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方法。在教学的同时,注意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理解不同的转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3/4=75/100=75%等。学生在练习分数化成百分数 的时,遇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问题,教师再教给解决的办法,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商(保留三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进行设计。先出现分数与百分数、小数与百分数之间互化的题目,再出现比较有分数、百分数、小数混合的题目。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比的认识”,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包括两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内容是建立在“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与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提出不同的问题,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情,我预设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比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比的重要性,感受比的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此目标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就看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遵循这样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以“情景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和“练习检测法”为主要教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以自主探究、观察发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及主体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始终以问题为引领,遵循“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这样的新课标设计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杨利伟叔叔及其事迹出发,设置问题,逐步引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杨利伟叔叔吗?他就是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航天员。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什么呢?(课件出示)对!他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旗帜。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此时设置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她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给以充分肯定。

  15÷10 表示长是宽的几倍

  10÷15 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接着老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除法表示两面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们老师要告诉大家这两个除法算式还可以用另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来表示。那是什么呢?对!那就是比。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比(同事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运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目标,引发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还巧妙引入下一环节。

  (二)探究新知,认识比

  1、首先紧承上一环节设置学习新知的问题:到底怎样用比来表示两面旗长和宽的关系呢?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老师巡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之后全班交流,汇报结果,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记作15:10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记作10:15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比,我又抛出问题:那么什么是比呢?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道比的算式,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你从中又发现比的什么特点呢?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之后汇报结果: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是有序的(教师板书)

  2、再从学生刚列出的算式中选择一道来学习比的读写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10比15读作“10比15”,写成“10:15”

  (板书)

  然后指名学生读一读,提醒学生注意:虽然10:15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仍读作10比15、不能读成十五分之十。并鼓励学生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一个比,不是一个分数。比的读写是新知识点。教师先讲解,再让学生模仿练习)

  3、最后学习比值的表示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比值,再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值通常怎样表示呢?学生合作交流后,(出示课件)师生一起明确答案。

  这一教学环节,我是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新课标理念而设计的,为了学好新知,突破重点,我才用了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比的概念较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因此上课时还要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扫清认知上的思维障碍。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先思考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新知,告诉学生,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两个不同类的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如课件中的例题就要我们思考路程与时间的比。

  例:在日常生活中,一辆汽车行驶,2小时行驶16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160÷2=80千米)

  先引导学生思考:用已学知识如何表示?再师生一起明确答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来表示,即速度=路程÷时间

  那么如何用比来表示呢?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60÷2,比值是80。

  2、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师过渡:刚刚大家知道了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的量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现在就用刚刚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吧。

  (出示课件)抛出问题;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鼓励学生大胆试一试,自己阶梯,再全班交流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薛秀哦东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否则难以化解教学难点,因此这一环节先通过例题的学习来疏通学生的解题思路,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使学生不会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化解了难点,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题练习,课堂检测

  教学中我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实际性”的原则,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确保圆满完成任务。于是我在课件上准备了以下习题,如课件所示,分三种:

  (1)基础练习题(2)综合练习题(3)课外延伸提

  这一环节不同的题型适合不同的学生做,实现了新课标“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能使学生应用新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五)布置作业,联系生活

  1、说说生活中的比。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49页的“做一做”。

  这一环节中,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数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我设计了第一题,能使学生体会倒到比的重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我设计了第二题,还要特别强调华的前项和后项不能颠倒。

  六、设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很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设计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体现了具体的解题方法;同事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也简单明了。

  最后总结说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得到提升。

  我的说课完毕,欢迎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温

  故

  而

  知

  新1.—5+3=,4—2=.

  2.—2ab的系数是次数是

  3.组成多项式2xy-3xy2+1的项分别为,,.

  4.30米+50米=.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作铺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

  一问题1:

  我们到动物园参观时,发现老虎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熊猫与熊猫关在另一个笼子里。为何不把老虎与熊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呢?

  问题2:

  (1)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如:垃圾、零钱、水果及各种产品分类.

  (2)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问题,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吗?目的在于引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加强学科联系,并注意联系生活,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形成概念

  议一议:

  10a和20a2b2和6b2-9xy和5xy5ab和-13ab 有什么共同点?

  2.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

  强化概念

  1、“真真假假”下列每组式子分别是同类项吗?为什么?

  (1)x与y;(2)ab与ab;-3pq与3pq;

  (4)abc与aca与a;(5)ab与abc;

  2、K取何值时,-3xy与-xy是同类项?

  3、填充:(1)在()内填上相应字母,使得2()3()2与-x2y3是同类项;

  (2)若和是同类项,则=;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设情景二

  如果一个多项式中含有同类项,那么常常把同类项合并起来,使结果得到简化,那么怎样才能把同类项合并起来呢?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

  练问题1:

  3ab+5ab=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4xy2+2xy2=_______理由是_______

  -3a+2b=理由是_______

  问题2:

  不在一起的同类项能否将同类项结合在一起?为什么?

  例如:6xy-10x2-5yx+7x2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同类项结合在一起,原多项式的值不变。

  合并同类项:

  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法则:

  (1)系数:各项系数相加作为新的系数

  (2)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合并同类项一般步骤:

  6xy-10x2-5yx+7x2———找

  =(6xy-5yx)+(-10x2+7x2)———移

  =(6-5)xy+(-10+7)x2———并

  =xy-3x2

  尝试训练一:

  (1)3x-8x-9x

  (2)5a2+2ab-4a2-4ab

  (3)2x-7y-5x+11y-1

  尝试练习二:

  当x=2,y=3时

  求多项式 的值。

  对比计算:同桌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以得出较优化的方法——先化简,再求值。

  例题:已知a=,b=4,

  求多项式2a2b-3a-3a2b+2a的值.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

  以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参与的理念。

  小组共练互批,及时纠错,共同提高。

  求多项式的值,常常先合并同类项,化简后再求值,这样比较简便。

  数学与生活:

  某住宅的平面结构如图所示(墙体厚度不计,单位:米)

  (1)该住宅的使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房的主人计划把住宅的地面都铺上地砖,若选用的地砖的价格是30元/平方米,其中x=4,y=3那么买地砖至少需要多少元?

  谈一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课堂感悟:

  1、什么叫合并同类项?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什么?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必做题:

  1、在下列代数式中,指出哪些是同类项。2x2,0,-3x,-x2y,(x+y)2,xy2,x2y,6x,-x2y,0.5,-x2,2(x+y)2;

  2、合并同类项

  ①3y+2y ②3b-3a3+1+a3-2b

  ③2y+6y+2xy-5 ④6mn+4m2n-3mn+5mn2

  3、填充:(1)在()内填上相应字母,使得2()3()2与5x2y3是同类项;(2)若x3ym和xny2是同类项,则=;(3)若(n-3)x2yz和x2yz是同类项,则;

  选做题:你会玩下面的两个数字游戏吗?游戏步骤:任写一个两位数交换十位和个位数,得到一个新两位数求这两个两位数的和。做完后观察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规律对任何一个两位数都成立吗?如果成立,如何说明呢?你能自编一个数学游戏吗?这个游戏有什么特点?与同伴一起玩这个游戏。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想象力,启迪创新,应用意识。

  小组讨论

  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

  必做题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在第二项作业中利用游戏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启迪创新,应用意识。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算术平方根》是人教20xx版七年级数学第六章实数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学习第一个课时----算术平方根,是学习实数的准备知识,为学习二次根式作铺垫,提供知识积累。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着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的读写有关算术平方根的式子,会用平方运算求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

  2.让学生经历从实际例子归纳出算术平方根概念的过程,理解概念的本质。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能正确求出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及利用双重非负性解决问题

  四、说学情

  1、学生现有基础:学生在上学期时已学过了乘方的运算,有助于本节的学习活动。

  2、学习的现状:此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或新内容特别感兴趣,但缺乏学习的方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前学生虽然学过乘方运算,但由于间隔时间过长,他们会有不同程度的遗忘,甚至有些概念已没了印象,同时也为了实现新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接轨,结合本课特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对比教学法:把二次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计算过程等对比起来进行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学法:小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把过程还给学生,让过程与结果并重。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主要流程为:

  预习新知、激趣引入→新知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一)、预习新知、激趣引入

  由画布问题引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即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这样的设计,其目的是通过表格填空,与正数的平方比较引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上掌握a的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及被开方数a的限制。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由于学生还不熟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所以在书写时尽量规范。对算术平方根的读记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明白各式所()表示意义,亲自操作,进而总结归纳,共享经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时重点围绕以下问题:1、什么是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2、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有什么规律?3、怎么样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怎么表示?

  (四)、板书设计

  6.1算术平方根

  投影课文画布问题及表格

  1、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例1学生

  2、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例2演板

  3、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例3

  七、设计说明:

  11、指导思想:

  依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及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关于教法和学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调节学习情绪,让学生在乘方和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法则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练习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采用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3、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突出以下几个注重:

  ①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

  ②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③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推荐】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相关文章:

1.【推荐】数学周记集锦6篇

2.【推荐】数学周记范文集锦6篇

3.【推荐】数学的日记

4.【推荐】数学日记作文300字集锦8篇

5.【推荐】数学日记作文300字集锦5篇

6.【推荐】数学日记作文300字集锦九篇

7.【推荐】数学日记作文300字集锦六篇

8.【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