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6 08:20: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总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汇总六篇

说课稿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故事情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讲述故事。

  2、学习词汇:软软的、酸酸的、脆脆的、甜甜的。

  3、通过学习故事让幼儿明白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贪吃,要学会与别人分享。

  重点:

感知理解故事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讲述故事。

  难点:

学习词汇:软软的、酸酸的、脆脆的。

  活动准备:

  1、四幅图片、蚂蚁、香蕉、葡萄、西瓜的图片各一。

  2、幼儿小图每人一套。

  3、自制ppt《小蛇多多》课件。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小客人,看看,它是谁呀?(出示图片)并介绍一下请幼儿和“小蛇多多”打招呼。

  二、逐幅观察,大胆猜测故事情节。

  (一)第一张图片:

  1、小蛇多多的心情怎么样?

  2、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你知道小蛇多多为什么心情这样好吗?

  4、小蛇多多要出去玩,妈妈嘱咐它不要乱吃东西。

  (二)第二张图片:

  1、小蛇多多现在怎么样了?引导幼儿观察多多表情。

  2、发生了什么事,让小蛇多多这样难受?

  3、小蛇多多吃了什么呢?(引导幼儿观察多多的肚子)

  4、多多吃了什么水果呢?让幼儿根据多多肚子形状猜测吃了什么?

  5、多多吃了这么多的东西,怪不得要难受呢,现在小蛇多多既不能向前,也不能回家,怎么办呢?

  6、幼儿根据自身经验讲述帮助小蛇的方法。

  7、小朋友帮多多想了这么多方法,最后小蛇多多究竟是怎么回家的呢?

  8、出示蚂蚁图片在多多鼻子上爬来爬去,最后多多打了个喷嚏。

  (三)第三张图片:

  1、请幼儿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2、看看小蛇多多到底吃了哪些水果?

  (四)第四张图片:

  1、小蛇多多现在感觉怎么样?

  2、它会把水果送给谁呢?引导幼儿要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

  3、现在小蛇轻松的回家了。

  三、完整讲述故事,学习词汇软软的、酸酸的、脆脆的。

  1、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仔细听一听,小蛇多多看见这些水果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2、完整讲述故事《小蛇多多》。

  3小蛇多多出去玩,妈妈嘱咐它什么?多多怎么回答的?

  4、多多见到一根香蕉,心里怎么想的?(学习:软软的),什么东西吃起来也是软软的?

  5、多多又见到了什么?它又是怎样想的?依次类推,学习词汇:酸酸的、脆脆的、甜甜的。

  6、谁爬到多多的鼻尖上?最后多多是怎么做的?

  四、跟着老师一起讲述故事,理解故事教育意义。

  1、这个故事好听吗?我们一边看动画一边跟着老师一起来讲讲。

  2、小蛇多多怎么会肚子不舒服的?(因为吃了太多的东西)

  3、小朋友有没有像小蛇那样,看见好吃的东西就一次吃完呢?

  4、如果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你会怎么做呢?

  5、教师小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好吃的东西也不能贪吃,否则会不舒服,有好吃的东西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

  五、活动延伸:幼儿结伴,看图讲述。

  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图片,请你找到好朋友,把故事讲给他听。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二、说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步骤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前阵子下阵雨,打雷时的情景吗?你们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雷电的吗?可是古人却不知道,它成了一个谜,并且将雷电叫做天火,那么是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5、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每段段意,让学生根据段意来分段。

  一、长期以来雷暴是个谜。

  二、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经过。

  三、富兰克林利用他的发现造福人类,发明了防止雷暴伤害人的避雷针。

  【语文教学中读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能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给予充足的时间,并设计了分层次朗读:第一层自由朗读,读准字词;第二层读通句子,;第三层让学生朗读各自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一般也就读得比较流利,容易获得成功感;对于听得学生来说,学到得东西也更多一些,这样读书活动就成了学生展示才华得舞台。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

  2、为什么说它可怕?古时候的人把雷暴看成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齐读第一节。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白杨》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流程等四方面来简要说说我这节课的预想。

  一、说教学目的

  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写“晰、伞”等六个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品关键词句,初步领悟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向结合来体现白杨特点的写法,激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以下四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段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还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本文主要讲了在一列开往新疆的火车上,一家三口看到火车窗外闪过的白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通过父亲的介绍,让儿女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同时借白杨赞颂了西部建设者,也表白了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而我主要发掘教材中如何通过对白杨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来体现白杨的特点。本文文笔清新,语言准确,人物描写生动,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白杨和西部建设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来编排教材的,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字词自学能力,所以本课字词以学生自学为主,师只是作以简单抽查,针对疆字比较难写作以重点指导。本年段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具有一定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但对一些有难度的重点句段还要教师做适时适度的点拨引导。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品关键词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学生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为学生对对文章表达手法的领悟还一定难度,所以我讲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来体现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二、说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以读促讲,读中感悟,课堂中主要运用谈话法、实践探究法、引导发现法和迁移运用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合作讨论,采取读、思、写同步训练,使学生既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同时也初步领悟到作者是如何来表达的。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所以开课,教师便从家乡的环境和森林树木入题,用亲切的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顺利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通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生字词的自学一是为本文的后续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学生以后学文的方法步骤。

  第三环节是品读文段,领悟写法。

  课堂中,引导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看到的白杨的句子。通过品读句子、个性朗读,体会出直接描写中所体现的白杨顽强的特点。再通过对新疆戈壁滩恶劣环境的了解,进一步体会白杨的生命力顽强,同时明确环境描写对突出事物特点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对爸爸所说的话的细细品读,悟出白杨内在的多种可贵品质。文中无论是对白杨生长的环境的描写,还是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特点,都是为凸显白杨特点而服务的。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最后总结写法:当我们要描写某个物时,除了用直观的方式来直接描写外,还可以恰当的运用间接描写。在本文中,间接描写是通过环境、人物介绍等方式来呈现,只有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有机的结合,才能将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初步领悟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那我们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实践运用,并加以巩固,实现学生学是为了用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也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教学设计。本课我的板书为两大块,左侧上半部分是白杨的三大特点,下半部分是直接描写,右侧上半部分是环境和介绍,也是间接描写在本文中的呈现方式,右下侧是间接描写。这样的设计既凸显本课教学是从品味关键词句入手,又概括了白杨的主要特点,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一得是学习文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作手法。

  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课堂生成也有许多未知的部分,所以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我的课堂预设做细微的调整,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4

  纸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品,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同时,造纸术还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生与纸交往的也不少,可对纸的知识又了解多少呢?学生对纸的发明、种类、用途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恰巧在一次与学生的课外座谈中,我请他们谈一谈对身边的哪些事情有个人的想法?学生们情绪高涨,提出了很多。我认真倾听,细心观察,当有一位同学提出,“每天扫地时,总要扫出很多纸,一次两次都撮不干净,能否想个好办法来解决”时,全班同学响应强烈,各抒己见。由此,我做出判断,这个问题在学生中间肯定是他们比较关心的。果然,在其他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由此,在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我们确定了以“纸”为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是“纸和我们的生活”。此次活动,学生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他们不但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而且提出了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

  一上课学生就开始介绍各自带来的纸,品种还真多。这时教师也介绍几种特殊的纸:出示纸币,学生肯定认识,但几乎没有学生把纸币作为一种纸收集过来的。讲述:纸币里有人头像,上面有盲点,还有几个民族的文字。纸币是一个国家的货币象征,我们应该保护它。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纸,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纸吧。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纸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你想了解有关纸的哪些方面的问题,可以讨论一下提出来。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经过近二十多分钟的议论,孩子们想到了许多问题。在这些为题中,有些是有价值的,有些是无研究价值的,这时师生共同讨论“哪些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通过探讨得出几个研究问题,接下来是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由一个班的同学随机组成6个小组,每组6——7人,推选出组长,并为小组分别选定一个以纸为题的个性化名字(如太阳组、红花组、春芽组等等)。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实践活动采用个人研究与小组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开放式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研究的内容,由大家一起讨论提出研究的课题,从中确定自己小组的子课题,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两周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小组成员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子课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5个组的全体成员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

  通过这种“小课题”研究,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这一专题的相关知识,对这一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节约用纸的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学到了许多生活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加强。

说课稿 篇5

  【案例背景】

  泉州市教育局为总结推广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经验成果,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决定开展泉州市小学教育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经县教研室层层筛选,我有幸入选,参加市一级评选活动。《一分能干什么》的教学是我参加评选活动前的一次“研讨课”。

  【案例主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根据新《课标》的这一理念精神,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进行积极、有效且充分的体验,因为,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充分体现“活动数学”的'教学原则,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而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案例描述】

  《一分能干什么》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分、秒”的学习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通过感知、体验、估测等一系列具体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分钟、1秒钟有多长。准确把握分与秒的单位换算,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时间的重要性。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体验、估测的能力,我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积极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多种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感悟时间的意义,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本文就这节研讨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点感悟与思考。

  教学片断一:发现“分”与“秒”的关系

  师:请大家看屏幕,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分钟。

  (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秒针走了一圈。

  师:秒针走的时候你有没有听到什么?

  生:我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

  师:是啊,秒针滴答一声走过一小格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

  师:我们可以用拍一次手记住一秒。

  (师拍三次手,就是3秒)

  师: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记住一秒?

  生: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来记住一秒。

  生:原地跳一下是一秒。

  生:跺一下脚也是一秒。

  ……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现在请大家再看一次钟面,轻声地数一数秒针一圈走过几小格?

  (再次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

  师: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远呢?

  生:分针走一小格,所以一分等于60秒。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

  (板书: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1分=60秒)

  教学片断二:体验1分有多长。

  比一比: ①先闭上眼睛等待一分钟;②再看一分钟动画片断《猫和老鼠》

  师:同样是一分钟,你感觉长短一样吗?

  生:等待 1分钟很长。

  生: 1分钟的动画片很快就过去了, 1分钟太短了。

  师:都是1分钟,为什么有时觉得短,有时觉得长?

  生:如果做我们自己喜欢的事时,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如果呆呆地坐着,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师:一分钟的长短给人的感觉 是不一样的,感受时间的长短具有相对性。

  教学片断三:体验1分钟能干什么

  ①用一分钟时间 ,选择你最喜欢做的一件事。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件事情(折纸、画画、背口决、计算),请同学们选一件喜欢做的事,看看自己在1分钟能完成多少?

  ②汇报在这一分钟内做了什么?做了多少?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在这一分钟内做了什么?做了多少?

  生:我一分钟做12道口算题。

  生:我一分钟做11道口算题。

  生:我一分钟做10道口算题。

  师:还有做别的吗?

  生:我一分钟能折一只千纸鹤。

  生:我一分钟能折一只青蛙。

  生:我一分钟能折一只船。

  ……

  师:同学们在学习上一分钟我们能做这么多事情,那么在生活中一分中能做什么呢?

  生:一分钟我能穿好衣服。

  师:好样的,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生:一分钟我能洗8个碗。

  师:你真是个勤快的孩子。

  ……

  【感悟与思考】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

  观察是思维的“眼睛”,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窗口”。观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开始,它是获取感性知识,启发各种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分钟、1秒钟这概念虽然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但比较抽象,对于“1分等于60秒”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更是难以理解。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让学生结合钟面直观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转无形为有形,并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秒”和“1分”的时间长短。学生在动眼观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中,获得了大量感知认识,初步建立了1分钟和1秒钟的概念,体会到“分”与“秒”的关系。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维去领悟、获得了新的知识。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因此,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在设计“1分有多长”的教学环节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等待一分钟;再让学生观看一分钟动画片断《猫和老鼠》。“呆呆地坐一分钟”和“看一分钟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同样是一分钟的时间,其长短给人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真确感受了时间的长短具有相对性。我还通过其它多重体验活动,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对一分钟时间的长短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在联系生活实践中体验。学生的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分能干什么”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做计算题、背口诀、画画、拍球等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感受在一分钟里能做事情很多,并不失时宜地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活动,把课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时间的机会,学生真实体验了一分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学生在亲历体验活动中增强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升了对所学概念的认知。

  反思本次教学研讨,我深刻地领悟到:学生所学知识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感悟,才能将其转换、内化为自己的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平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习多力平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习重点之一。

  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平衡状态。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平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平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②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③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一对平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③通过了解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平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 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平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 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平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平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精选说课稿汇总六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

2.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

3.【精选】小学体育说课稿汇总八篇

4.【推荐】幼儿说课稿汇总6篇

5.【精选】物理说课稿四篇

6.【必备】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7.【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5篇

8.【推荐】生物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9.有关小学音乐说课稿汇总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