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0-02 18:19: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一、猜一猜

  师:(电脑出示校园图)“同学们,谁了解我们学校多少啊!”

  师:我们学校学生的人数有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书:1700

  生1:1680师:少了生2:1695师:少了

  生3:1699师:对并板书:16991700

  师: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数是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70人,比70人多)

  板书:70

  生1:71师:少了生2:78师:多了

  生3:75师;还是多了生4:73师:对

  并板书:7370

  师:我们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个?(提供信息:大约是180个,比180个少)板书:180

  生1:178师:多了生2:177师:真聪明

  并板书:177180

  师:我们学校的电脑有多少台?(提供信息:大约110台,比110台少)

  板书:110

  生1:109师:多了生2:105师:少了

  生3:106师:你真棒!并板书:106110

  师:这些数中1699、73、177、106是什么数?1700、70、180、110是什么数?那么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准确数,近似数。约等号。分别写出约等号。

  板书:1699≈170073≈70177≈180106≈110

  师:约等号象什么啊?

  生1:“约等号象波浪一样,等号是直直的两个短横。”

  生2:“我觉得约等号象飘扬的国旗。”

  生3:“我觉得约等号象是等号喝醉了酒一样,歪歪扭扭的。”

  师: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估算

  二、学习新课

  师: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准备购置一些物品。

  师:(出示电脑)每台电脑4980元,要购买6台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对,它只要大约数,不需要准确数。

  生4:4980×6≈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30000

  师:(出示购买影碟)每张8元,要买62张,带500元够吗?

  生1:62×8=496够了

  生2:60×8=4802×8=16480+16=496够了

  生3:62×8≈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480够了

  生4:62×8≈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620不够

  生5:62×8≈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600不够

  师:引导分析,准确的数是多少?哪个估计的数与准确的数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不远。”

  生2:“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的太远的话,说明了估计的就不准确。”

  生3:“估计的数字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多一点,也有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少一点。”

  生4:“就是说估计的数字大约在准确数字的左右,不能多出来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计的数字不论比准确数字多还是少,我觉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应用与拓展

  师:学校为了绿化校园,准备买一些树,同学们来参谋参谋吧。

  (出示:樟树每棵28元,广玉兰每棵68元,铁树每棵103元,桂花树每棵185元,松树每棵57元,并介绍了每种树的特点)

  要求:买5棵树,选哪种好?大约要花多少钱?说说你的理由。

  ………………

  师:(出示买一个足球82元,一个篮球99元,一个排球78元,各买4个,一共大约要多少钱?)在自学本上做做,请学生讲。

  生1:82×4+99×4+78×4≈1040

  生2:(82+99+78)×4≈1040

  师:(出示10种书的价钱)

  要求:不超过1000元,每种书购买在5——10本之间。

  ……………………

  反思: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每一位学生都很关心自己的学校,本节课中教师就是利用了学生与学校的特殊的关系,从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自己成长的关心,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来,做学校的小主人,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这也是新教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们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言语得以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和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已尽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已完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再次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选择性、开放性、层次性、多样性,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不仅是形式的开放,还有理念的开放,层层递进,信息量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的特点,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的获取不是老师硬塞给孩子们,而是孩子们在具体的情景中积极的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交流和谐而又自然的融为一体,思维的碰撞不断燃起知识的火花,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自然高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转载数学网)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 ,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4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提供现实情境。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大庆市庆风小学教师郑颖,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节《买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为以后学习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四、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首先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本课,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摆一摆。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分的分法,及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赞可夫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因此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践探索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新课,让学生帮助孙悟空分香蕉。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设计时,我采取的是教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学生观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改变了设计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香蕉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开展这个活动时,由原来分小棒改为利用香蕉的图片分,这样能使学生学对活动产生兴趣。我先让同桌两个自由分一分。

  然后引导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对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后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多样化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填一填》、《写一写》、《练一练》。对新知进行了巩固,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最后让课堂得到延伸。

  4、全课小结,归纳新知。

  师生共同小结,回顾学习的过程,评价自己的表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整理与复习”一课。

  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把前面所学习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一节课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因此,根据这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整理过程,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动中。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表内除法的整理与复习》:整堂课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参加家族会议的情境导入新课。由于算式太多,会议现场乱糟糟的,怎样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这一拟人化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整理这些算式的欲望。接下来,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出按商相同、除数相同、被除数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进而学生4人一组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结果。估计这三种方法都会有学生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在展示时,我特意选择两张都是按商相同进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张既按商相同进行了排列,还将除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另外一张表格中的除数在每一列中都是无序排列。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体验到既要按商相同进行排列,还可以在每一列中将除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引导学生对整理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操作,学生不难发现按商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简便。

  这一活动安排为4个小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纵向等多角度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表内除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中蕴涵的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样课堂才会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会发现:竖着看,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每一竖列的商相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横着看,当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每一横排的除数都相同。这样,知识让学生自己整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

  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些规律的价值,紧接着,我便安排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有层次的问题。

  1.()÷()=1。

  这道题是让学生运用规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习。教师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说出表内除法以外的等于1的算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不完全归纳概括的能力。

  2.()÷5=()。

  在这一题中,学生可以根据5的乘法口诀按照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填,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个别学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这些表内除法以外的算式。这一题既能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结合前面所发现的规律,这一题渗透了要到四年级才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里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这一性质就行。

  4.生活中的应用。

  1瓶钙片24片,1个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样的钙片,2个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着要求学生自己往下编,3瓶同样的钙片呢?

  这一题是用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也只需要学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平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其他不同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表内除法”表。对于学生的课外作业,我会抽时间将他们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并展示,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这三个环环相扣的活动中,可以说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的状态,每个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

  整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学生经历了整理知识、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到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乐趣,学会了整理和归纳知识的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我在设计教学时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了解学生作好必要的铺垫低段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对“估算”理解模糊。在加减法估算之前,刚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法笔算,一直强调计算要仔细认真,估算却与精确算形成了一个反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估算的经验,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意图,急着精确算。若单刀直入,就会导致学习开始阶段的目标不明、动力不足,从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与思维的展开。因此我认为不妨先来一段前奏,为学生带带路,作好认知与心理上的铺垫,待水到渠成之时再展开教学。于是,课始,安排了一个环节,通过猜人数、猜体育用品的价格、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关键词“接近”、“大约”,从而揭示估算的意义:不追求准确的结果,而只需一个数值范围。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情境,尽量将学习材料生活化,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补充,使学生亲身体验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身临其境的去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本节课我设计了:估算教室的人数——估算老师买体育器材带的钱够不够——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估算啦啦队的人数——估算转呼啦圈的个数——估算水彩笔的`枝数——估算买礼物的钱数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发展。

  3、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和运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集体氛围,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符合科学性,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如在探究100元钱买三件运动器材够不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提出很多方法:用连加的方法估算、用连减的方法、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进行估算,老师都应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掘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体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出现多种方法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4、拓展时空,体验知识的生活背景和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而生活中的数学,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必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围绕“校园运动会”这一主线展开,由估体育器材单价,到买体育器材,到估计运动员人数,再到运动员献爱心买礼品这些情景都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让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交流合作,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为孤儿院的孩子们买礼品的具体情境,“该怎样设计购物方案呢?请你们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大约需要多少钱?实际要多少钱?你们的钱正好够用吗?剩下的钱怎么办?多余的钱怎么办?”这个实际问题,将教学内容更好的融入了学生熟悉的、新鲜的生活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小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比一比》。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方法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结合情境先教学“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再教学“两个四位数的比较”,最后进行“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由浅入深地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与活动中学习和提升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教具准备有:教学课件、数字卡片等。

  二、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动脑、动手,交流比较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生活中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数学学习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同伴合作交流,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知识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下面我就这四个环节做一下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同学们,‘五一’期间各大商场搞促销打折活动,让我们一起去逛一逛电器商场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购买电器”、“中大奖”等活动来完成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探索。

  活动1“购买电器”:

  课件出示一些商品及价格。

  1、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老师想挑选每种商品中最便宜的电器买回家,你们能帮助我吗?此问题旨在将生活中的大数应用到数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并将结果写在纸上。

  3、呈现学生反馈材料,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4、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总结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以上活动旨在让学生探究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发展,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地加以肯定,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对于错误的说法,要及时教育学生不能取笑他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较大数的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2“中大奖”:

  在商场里有许多竞猜活动,谁能把以下六种商品价格在最短的时间内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谁将获得一个奖品。同学们赶快参与吧。(课件出示:MP3 387元、燃气灶 809元、热水器 1725元、数码相机 4300元、浴霸 345元、台灯 99元)

  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比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想数的人只能说“是”或“不是”,猜数的人提问,直到把数猜中,猜的次数尽可能少。

  通过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精神,这样的活动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然后汇报交流,体现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呢?举例说明,并比较。

  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页,角的认识。

  2.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呈现的内容是例1,让学生在实物当中认识角,了解角的基本特征;例2,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画角;结合练习3,感知角的大小。

  3.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对角的认识是笼统的、模糊的,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常见的物体和平面图形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角的科学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及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到角有大小,并且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就在生活当中。

  5.教学重点

  理解角,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6.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7.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纸、扇子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知识的有限性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对被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绎法、合作交流法,并在课前创设课堂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将这些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过程中自觉地获取知识,了解角并且学会比较大小。

  三、说学法

  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学会比较大小。

  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合作交流的精神,并在交流过程中,把自己想法告诉合作人员,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收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创设一个情景,引出一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图中的平面图形,从而引出课题认识角。并且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共同特征。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结合生活,感受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找“角”: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材料找角。同学相互汇报。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就在我们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同学相互汇报,如有错误,可以帮助同学指出错误,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2.摸“角”:让学生上来摸一摸教师手中的角,在次直观的感受角的基本特征,并让学生说一说摸角之后的感受。总结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板书)向学生介绍角的部分的名称。边

  顶点

  边

  (教师示范画角)

  3.画“角”做“角”: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进一步巩固对角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再通过判断以下图形是不是角、从平面图形中找角,及时帮助了学生对角的概念加以巩固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角的大小。先通过观看老师演示纸扇打开和合拢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在变化,它是有大小的。再有了直观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感受角的大小,渗透比较的方法,并在小组当中进行交流。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巩固角

  1.说一说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2.练习八第三题

  3.角在生活的运用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再次帮助学生巩固角的知识。第三题让学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数学的乐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十年的变化”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加与减(一)”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

  (2)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 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下面我就这四个教学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4.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5..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1.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10篇

2.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3.有关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7篇

4.小学数学说课稿

5.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汇编5篇

6.有关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合集八篇

7.关于小学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8.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9.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汇编六篇